小孩不吃糖为什么还会长龋齿?
实际上,碳水化合物可以转化为糖引起龋坏。像我们日常吃的淀粉类食物以及饼干、蛋糕、面包等,都属于碳水化合物
两岁的东东满嘴都是烂牙,其他人看到他都说是吃糖吃多了。可东东妈妈非但不怎么让他吃糖,还一直坚持给东东早晚刷牙。护齿做到这个地步,竟然牙齿还是烂得厉害,东东妈妈觉得很无奈。口腔医生指出,引起龋齿的原因有很多,忽视了其中一个因素,都可能导致烂牙。
有细菌才有龋齿,但致龋的病菌不一定由饮食而来,成人对小婴儿的亲吻也可将致龋菌传染给孩子。当成人自己有龋齿,又喜欢亲吻孩子的嘴巴,一旦发生唾液交流,孩子致龋的几率就会增加。同样道理,很多家长给孩子喂饭之前要把饭吹凉一点,甚至把饭菜嚼碎了再喂给孩子,都会造成致病菌的传播,引起龋齿。
家长另一个误区是不给孩子吃糖就不会烂牙。
实际上,碳水化合物可以转化为糖引起龋坏。像我们日常吃的淀粉类食物以及饼干、蛋糕、面包等,都属于碳水化合物。每天都吃这类食物,即使注意清洁,也不一定能保证口腔里没有糖分存留,仍然有龋坏的可能。口腔的微环境对龋齿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小孩唾液分泌量少,牙齿排列不齐,牙齿表面坑坑洼洼,颜色特别白,都意味着存在某些问题,对细菌的生长繁殖是有利条件。
而且,龋齿的发生不是一两个星期的事,在你发现牙齿上有个小洞时,致龋菌对牙齿的侵袭可能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了。所以说,预防龋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临床上常根据龋坏程度分为浅、中、深龋三个阶段。
1、龋病好发部位包括:窝沟、邻接面和牙颈部。
2、龋病的好发牙齿:下颌多于上颌,后牙多于前牙,下颌前牙患龋率最低。
3、龋坏程度 浅龋:亦称釉质龋,龋坏局限于釉质。初期于平滑面表现为脱矿所致的白垩色斑块,以后因着色而呈黄褐色,窝沟处则呈浸墨状弥散,一般无明显龋洞,仅探诊时有粗糙感,后期可出现局限于釉质的浅洞,无自觉症状,探诊也无反应。
中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浅层,临床检查有明显龋洞,可有探痛,对外界刺激(如冷、热、甜、酸和食物嵌入等)可出现疼痛反应,当刺激源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无自发性痛。
深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深层,一般表现为大而深的龋洞,或入口小而深层有较为广泛的破坏,对外界刺激反应较中龋为重,但刺激源去除后,仍可立即止痛,无自发性痛。
预防小儿龋齿,不同时期要注意不同的护理。
1、孕期保建
牙齿是在胎儿6w时开始发育的,故母亲在妊娠1~2w就应摄取优质的蛋白质、足够的钙、磷和维生素A等。4~6个月正值乳牙矿化过程,钙、磷等无机物和与钙代谢有关的维生素A、维生素D的摄取更应注意,多吃乳制品、大豆、骨头汤、鱼肝油、猪肝、鸡蛋等。并保持良好心情,注意起居,预防各种疾病的侵袭。妊娠后期应学一些新生儿口腔卫生保健知识。
2 、萌芽初期(0—3岁)
乳牙自出生6个月左右开始萌生,暴露于口腔,就有龋坏的可能,且此期儿童主要以流质的奶制品、软面条、稀粥为主食,这些食物精细含糖,易附着在牙面,这时应由父母用消毒纱布沾温水轻轻擦洗牙面,除去牙垢,剔除两牙之间嵌塞食物,另外,还应让儿童多到户外活动,晒太阳,补充钙剂,并在进食后饮一些温开水。
3 、乳牙期(3~6岁)
此期乳牙基本萌出,建立了完整的乳牙合,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儿童进食量增大,食物种类增加,且颌骨增长,乳牙间隙出现,纤维性食物易于嵌塞于间隙。此期应在家长及幼儿园老师指导下,加强自我口腔卫生保健意识,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即竖刷法和水平颤动法,用力适度,早晚各刷牙齿1次,每次3min,牙齿各面均要刷到,熟悉刷牙操。使用儿童保健牙刷,含氟牙膏,早晚刷牙,晚上刷牙后最好不要再吃东西,临睡前不食糖果及糕点等。饭后漱口,从小培养良好的刷牙习惯,同时应教育儿童尽量少吃含糖多的黏性大的糖果、糕点,可用水果、牛奶等来代替。
4 、定期口腔检查
早病早治、无病预防,儿童牙齿萌全后,应每半年到口腔科检查1次,发现龋齿应及早治疗,对龋齿易患病,应2个月检查1次,控制含糖食品的摄取,并应格外注意口腔清洁,儿童从小就应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