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把超声应用到医学诊断领域要等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经过奥地利、德国和美国科学家的努力,超声诊断仪终于投入实用。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超声检查逐渐成为了最常见的检查方法,与X射线检查相比,它几乎没有副作用;与核磁共振相比,它费用更加低廉。上世纪50年代末,超声检查被用于产科。在此之前,产科大夫通常只能靠听诊和触诊了解胎儿在子宫中的情况,而超声波为他们揭开了一扇窗。
最初用于检查的超声仪器叫做“A超”,也就是幅度调制(amplitude modulation)超声诊断仪。这种仪器只能探测一条线的状况,并且反应给医生的是类似心电图那样的波形,非常不直观。后来出现的B超,也就是辉度调制型(brightness modulation)超声诊断仪,就直观多了。它把超声回波的强弱用光点的亮度体现出来,并且可以一扫一大片,形成一幅二维图像。把若干幅二维图像叠加在一起就是三维B超。有了B超,人们第一次在不打扰胎儿的情况下看到了人类300天的“生前史”。到上世纪80年代,B超已经是相当普及的产前诊断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提早发现各种妊娠期问题,极大的减少了不良妊娠发生的比例。在英国、丹麦、挪威和澳大利亚,孕妇起码会被要求进行1次的产前超声检查,德国则要求2次,在法国90%的产科医生对孕妇的每次妊娠实行2~3次的超声检查,在希腊通常进行3次。我国的产科医生一般也会安排孕妇做3次超声检查。
如此大规模的做产前B超检查,不免让人有些担心,这种检查真的有它看上去那么安全吗?首先,相比超声治疗,诊断中超声波的能量要小得多。用于碎石治疗的超声波,能量密度一般要达到2瓦/平方厘米。而按照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规定,普通妇产科超声检查的强度不会超过0.094瓦/平方厘米,作用时间也要短得多。其次,胎儿体内极少含有气体,因此并不会产生超声波洗牙那种空化效应。
大量的调查显示,产前超声检查并不会对胎儿和孕妇造成显着的影响。在200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瑞典科学家科勒(Helle Kieler)就“生前接受超声检查是否影响儿童智力”的问题,对超过20万名儿童进行了智力评分测试,结果两者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有趣的是,在2002年发表的论文中,科勒还发现如果妊娠前三个月接受过超声检查,那么出生的男孩中左撇子比例稍高。还有有很多传说认为产前做过超声检查的孩子日后会发育迟缓,尤其是语言发育。对此,澳大利亚科学家纽汉(John P Newnham)对2834名妇女进行随机对照实验,其中一半只在妊娠18周做过一次超声检查,而另一半在38周时又做过一次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后者的胎儿在子宫中发育略迟缓于前者的胎儿,但出生后两者并无区别,对这批儿童8岁时进行随访,发现他们在包括语言在内的各方面并没有区别。
不过,很多超声专家也提醒人们,与过去相比,现在孕妇接受超声检查的机会明显增加了,并且随着人们对超声检查精确度要求的不断提高,现在产科超声检查的能量是十几年前的8倍之多。而所谓的“三维”、“四维”B超,能量比普通二维超声更高。有些诊疗机构还提供为胎儿照相甚至录像的有偿服务,这又增加了胎儿暴露在超声中的时间。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早在2004年就禁止了一切非医学目的胎儿超声检查,他们的专家认为虽然目前没有超声检查有害胎儿健康的证据,但是尽量减少胎儿的超声暴露还是必要的。(转自放心医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