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位按一定厚度的层面扫描,由探测器(detector)接受透过该层面的X线,并把它转换成电流,再经模/数转换器(A/D convertor)转变为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的形成有如对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小方体(即体素)扫描,其所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尔后进行处理,再排成矩阵,即数字矩阵(Digital Matrix),经数/模转换器(D/A convertor)把数字矩阵中每个数字转换成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像素(pixel),并按矩阵排列,然后显示在监视器上,即构成CT图像。
身高1米7的患者,从肺尖到肺底高度约40cm,如果每一层厚度是1mm,需要连续400幅才能覆盖全肺,如果是肺气肿或瘦高个头的患者,可能需要500~600幅。
于是您做为付钱购买医疗服务的上帝,在不同的医院,您将会随机享受到如下待遇之一:
(1)每10幅1mm层厚图像叠加在一起,拍摄成1幅10mm厚层的图像,合计40幅,由于肺窗和纵隔窗需要对称拍摄,于是在一张胶片上集中了80幅图像,优点是肺部上下界全覆盖,缺点是小病灶全漏掉,有些医院索性采用10mm层厚扫描,断绝了任何人查看病灶细节的念头。
(2)每5幅1mm图像叠加,拍摄成1幅5mm层厚图像,合计80幅,这是符合肺癌内科标准的厚度,由于必须要拍摄对称位置的80幅肺窗和80幅纵隔窗,则160幅图像中的每一幅图像都成了微缩景观,需要用放大镜,还不保证一定能看清楚,如果分成两张胶片拍摄,即肺窗和纵隔窗分别拍摄成80幅一张,还可以仔细观察病变细节。
(3)从上述5mm重建后图像中,选择1、3、5、7奇数层面减半拍摄,优点是每一层都符合内科标准,缺点是50%机会漏掉小病灶。
(4)有些老式4排或单排CT,在拍摄10mm层厚图像基础上,挑选肺尖、气管隆突、膈肌等经典部位加拍几张高分辨率2mm图像。
(5)摄片者挑选自认为有病的图像放大处理,甚至三维立体摄片或彩色摄片,优点是病灶看清楚了,缺点是其它部位全被人工屏蔽掉了。
(6)常规拍摄一些图像+含全部影像的光盘,缺点是所有门诊医生电脑因为防病毒的缘故,都没有光驱和USB接口,您看病时需自带电脑。
(7)常规拍摄一些图像+病灶局部放大,需要医院增加人力和物力,对患者是福音。
(8)所有图像存在医院电脑,本院医生可以随时调阅,不提供对外打印胶片服务,不鼓励患者到其它医院就诊,医院想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患者岂是想留就留得住的。
(9)整个医疗机构联网,医生随时可以方便调阅网内其它医院的图像,这是全人类的最终幻想,部分发达区县已经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