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女性保持理想心血管健康

家庭医生在线 05月23日


全国首个“中国女医师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正式启动

本报讯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女性死亡的首要病因,近年女性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率呈持续增加趋势,城市女性心血管病占总死亡数的40%以上。女医师在救死扶伤挽救生命的同时,也受到心血管疾病的威胁。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女性心脏健康学组发起,赛诺菲公司大力支持的“中国女医师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在“三八妇女节”之际启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女性心脏健康学组组长、解放军总医院心脏内科陈韵岱主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刘梅林主任,北大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丁文惠教授,呼吁广大女性“保持理想心血管健康”。

无论在全球还是中国,心血管疾病都是造成女性死亡的“头号杀手”。虽然女性心血管病总体发病、死亡率低于男性,但发病后预后不良,病死率高于男性。2/3女性猝死患者死于生前未曾发现的心血管疾病。胡大一教授表示:“希望通过医生的力量去带动并提高全社会女性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意识,从而进一步促进女性健康!”

“当今女性比男性肩负着更多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她们在辛勤付出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健康问题。对于时常出现的疲倦、背痛、身体不适等症状,许多女性会选择熬一熬就过去了,却不知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却很可能是反映心血管健康状况的风向标。尤其是更年期后,内源性雌激素分泌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减弱,导致与同年龄的男性相比更容易罹患心脏疾病。此外,70岁以后,女性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率均超过男性,糖尿病对女性心血管病的负面作用也强于男性。”陈韵岱主任表示:“女性对自身心血管疾病进行危险评估和分层并基于个体的危险因素及危险分层制定干预措施,应成为女性健康促进的重要策略。”

过去的几十年,人们普遍认为女性是心血管病的低危人群,各年龄段女性心血管病尤其是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低于同年龄段男性。但调查表明,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男女比例为1比1,女性心血管死亡占所有死亡的40.8%,约为恶性肿瘤的两倍,心血管疾病是40岁以上女性死亡的首因。刘梅林教授特别指出,目前,由于临床医务工作者及公众对女性心血管病危害的认识不足和认识的偏差,使众多女性失去了诊治机会,导致了个人、家庭、社会的重大损失。我国女性在家庭中作为主妇起支柱作用,同时可以带动全家人的健康。

我国已经发生过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五年内复发率高达42%。丁文惠教授表示:“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是目前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无论采取哪种治疗手段,抗血小板治疗始终是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高危患者,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都是治疗的基础,可以最大限度地使患者获益并且能够预防复发。”专家也提醒,在坚持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患者还需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包括降血压、降血脂,有规律地锻炼身体,吸烟者一定要戒烟等。

中国女医师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针对35岁以上的内科6000例女医师,通过长达5年的随访,将提出更具针对性的防治建议,为干预措施提供更多依据。

【贴士】

胡大一教授送给女性健心“手机号码”

在世界心脏日我们做出一个女性健心“手机号码”,理想的健康号码是12080650268,即收缩压/舒张压120/80,血糖是6,总胆固醇5,吸烟是零,体重指数不好算,268就是腰围,就是2尺6、2尺8,谁进入深水区危险红线了,一目了然,如果按照标准做都是非常安全的。

源自:北京晚报

(责编:郭睿璇 )

相关资讯 更多
相关问题
反馈 收藏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