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强迫症能不能摆脱吗?

家庭医生在线 2013/4/22 12:04:57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强迫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强迫症患病率大约为1%,1982年我国曾经做过一次12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强迫症的患病率为0.3‰。实际上,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实际的患病率。结合临床实践,估计国内的强迫症大约有500-1000万,患病率约为5‰~10‰。80%的强迫症在25岁以前发病,男性比女性多。

强迫症能摆脱吗?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大多是被强迫思维所控制。患上该症后,患者不仅将会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程度的折磨,而且强迫病情严重的还会诱发其他疾病的发生,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身心危害。患者会出现焦虑症状和强迫行为,如反复洗手、反复计数等。那么,强迫症能够摆脱吗?答案是肯定的,心理专家提醒说,当发生强迫病情时,及早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诊治,接受正确的治疗方法,是能够摆脱强迫症的。

摆脱强迫症的4大方法

1、心理治疗

对于患者要冷静分析本人的人格特点和发病原因,包括童年有无产生强迫症的心理创伤。如能找出原因,应树立必胜信心,尽力克服心理上的诱因,以消除焦虑情绪。这也属于强迫症的治疗方式,可是单是心理治疗,可能效果还不明显,针对长期患有强迫症的患者来说,已经引起了大脑器质上的病变,需要多种方法结合治疗。

2、物理治疗

在心理治疗的同时,通过了解你的生理指标可以更好的为您制定心理方案。借助物理仪器,来调节强迫反复所给你带来的痛苦等情绪体验。同时在放松的气氛中,您的强迫症状也在放松,通过“精神交互抑制作用”你会体验到不再受强迫折磨的轻松。

3、药物治疗

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严重性,按照专业医师的指导,采用一些药物来针对病情去去治疗。这就是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药物治疗副作用大,而且患者常常不能按照医生的嘱咐服药,导致病情加重,这种方法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4、行为治疗

一般的有两种,第一种认为强迫症的人是借助于各种行为和仪式动作来缓解焦虑。这类治疗这通过激发来减少焦虑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种认为是基于操作模型而建立的,强调对强迫行为的后果进行调节,这个大量采用了惩罚和示范学习来帮助患者减轻病情。这种强迫症的治疗是较为常见的。

(责编:彭碧霞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强迫症的自我治疗方法。。。。

您好,强迫症是临床上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其治疗方法上现对于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难度要大些、维持治疗时间也要长些,因此对于强迫症的治疗除了正规的专业治疗外,一定要配合自我治疗,这样才能使强迫症的疗效事半功倍。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强迫症患者如何自我治疗。
1、洋葱头可以消除过度紧张和心理疲劳。葱头可以稀释血液,从而改善大脑氧的供应状况。每天最少吃半个洋葱头,便会起到这种作用。
2、海螯虾是可为大脑提供营养的美味食品。海螯虾含有3种重要脂肪酸供应人体所需的养分,能使人长时间保持精力集中。对如何治疗轻度强迫症有比较好的效果。
3、医生发现牛奶中含有一种使人产生疲劳感觉的生化物质色氨酸,它能使人安睡。试验证明,在有效时间内,一般安眠药的作用是逐渐减弱,而牛奶的催眠作用则是逐渐加强,特别是下半夜会睡得更香。
4、核桃是对付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例如作报告、开会、举办音乐会以及长途开车)的理想食品,不知道如何治疗轻度强迫症的患者可以试一试多吃核桃。
强迫症的食疗治疗是一种最健康、最无副作用的一种调理方法,这也是患者和家属最能接受的一种方法,但是强迫症最为一种心理疾病,因此如果只靠食疗治疗根本不足以治愈强迫症,要想治愈强迫症建议一定要选用科学的治疗方法在配合食疗方法治疗才能得到有效的治愈率。祝愿您早日恢复心理健康。---------------------------------------------------相关咨询问题:什么是强迫症?怎样治疗强迫症?得了强迫症,需要别人怎么开导。用芬氟拉明与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强迫症患者该如何治愈强迫症?方法是什么?请医生回复有关强迫症失眠的问题

Q:儿童强迫症如何治疗

你好,儿童强迫症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这情况最好及时检查,结合医生合理治疗的,药物治疗是治疗强迫症的主要方法之一,大量强迫症治疗的研究结果显示氯丙咪嗪、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文拉法辛等药效果较好。平时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的。

Q:得了强迫症如何治疗方法

你好,得了强迫症治疗方法有:
1.药物治疗: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如氯米帕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等药物;
2.心理治疗:通过心理治疗提升患者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但是药物治疗有副作用的,这容易引起肝肾功能受损的,最好定期检查的。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