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饱”,难受!
“不知什么原因,我很久没有体验过饥饿的滋味了,只是到吃饭时间便强迫自己吃饭而已。饭量很小,也没什么胃痛、胃酸之类的症状,两三天大便一次,无排便费力或粪便干结现象。这种情况持续七年多了。”作为一位精明的生意人,黄明帆介绍起自己的病情来,也是简明扼要。
一眼望过去,黄明帆显得面色萎黄、体格瘦小,容易让人误解他长期没解决温饱问题,因而存在严重的营养不良。为了明确诊断,医生给他做了详细的检查。胃镜检查没发现明显的黏膜糜烂或萎缩、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幽门不完全性梗阻、胃癌等;血液化验和腹部B超检查没发现肝脏、胆囊、胰腺、肾脏疾病;也无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精神病和腹部手术史。
结合病史及检查,医生排除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神经性厌食、糖尿病性胃轻瘫、甲状腺功能异常、慢性肝炎、药物所致的胃肠道功能异常等疾病的可能,他告诉黄明帆:“这七年来,你无明显的饥饿感,饭量小,在医学上称为‘上腹饱胀、胃纳差’,明显消瘦的原因可能是食物摄入量减少和消化不良所致。你可能患了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其中的动力障碍型。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见表现有: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饱胀感、吃饭早饱、嗳气、胃纳差,可伴或不伴有上腹部不适或隐痛。部分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长期胃纳差可引起一定程度的营养性贫血和体重减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主要与胃动力障碍、内脏感觉异常和精神应激因素有关,其中动力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让胃知饥渴,不难!
“那么接下来该如何治疗呢?”黄明帆焦急地询问医生。
看他紧张兮兮的样子,医生安慰道:“要想治好此病,说难并不难,说易也不易。关键是你能否坚持按医嘱治疗。”
“医生说什么我都听,哪能不听医生的话呢?”黄明帆信誓旦旦地保证道。
医生告诉他:首先,要注意饮食。一日三餐要规律,并应仔细观察自己的饮食状况,如进食某些食物会引起胃肠症状,则少吃或不吃这些食物。此外,还应戒烟戒酒,少进高脂肪饮食。
其次,多参加体育活动。每天睡前(包括午休),用手沿顺时针方向缓慢按摩腹部,每次20~30分钟,这有利于改善胃肠功能。
最后,要严格按医嘱服药。使用促进胃动力的药物,是这类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胃动力药经过多年研究,已发展出好几代产品。第一代胃动力药有甲氧氯普胺,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口服的片剂已很少用。第二代胃动力药有多潘立酮,每次10毫克,每天三次,饭前半小时服用,一般服用2~4周。第三代胃动力药有莫沙必利,这类药具有全胃肠道的促进动力作用,每次5毫克,每天三次,饭前半小时服用效果更佳。如果伴有腹痛,可适当服用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每次20毫克,每天1~2次。如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表现,可辅助使用一些抗焦虑和抗抑郁的药物,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对于那些没有条件进行检查的患者,可应用上述办法治疗1~2周,若效果好,可继续治疗一段时间,若效果不好,应到医院检查。
偶尔饿一下,也好!
“我听人说,不时地让胃肠感到饥饿,有利于胃肠功能的保健,这种说法是否合理呢?”在解除了治疗顾虑后,黄明帆又开始关心起胃肠保健来。
医生笑着回答:“这有一定的道理。正常人的胃肠道活动一般分为消化期(进食时)活动和消化间期(非进食时)活动,如果人们不断进食或胃肠道食物一直不能排空,胃肠道就会持续进行消化期活动,就像一个人不断地处于跑步状态,长期下去,后果可想而知。但若长期刻意营造饥饿感,也不利于身体健康。人们想要拥有正常的胃肠道功能和健康人生,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工作方式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均衡饮食,进食适时适度,避免暴饮暴食,还应戒烟限酒。”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