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年龄、性别、家族遗传病史等危险因素难以改变,但是如果有效控制其余危险因素,就能有效预防某些心脏病。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我管理,建立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心脏病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建议大家注意事项可包括:
控制体重
研究表明:体重增加10%,胆固醇平均增加18.5,冠心病危险增加38%;体重增加20%,冠心病危险增加86%,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比没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冠心病患病率增加1倍。
戒烟
烟草中的烟碱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过量吸烟又可使血压下降)、心脏耗氧量增加、血管痉挛、血液流动异常以及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加。这些不良影响,使30—49岁的吸烟男性的冠心病发病率高出不吸烟者3倍,而且吸烟还是造成心绞痛发作和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
戒酒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实验证实乙醇对心脏具有毒害作用。过量的乙醇摄入能降低心肌的收缩能力。对于患有心脏病的人来说,酗酒不仅会加重心脏的负担,甚至会导致心律失常,并影响脂肪代谢,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
改善生活环境
污染严重及噪音强度较大的地方,可能诱发心脏病。因此改善居住环境,扩大绿化面积,降低噪音,防止各种污染。
避免拥挤
避免到人员拥挤的地方去。无论是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还是冠心病、风心病,都与病毒感染有关,即便是心力衰竭也常常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急性加重。因此要注意避免到人员拥挤的地方去,尤其是在感冒流行季节,以免受到感染。
合理饮食
应有合理的饮食安排。高脂血症、不平衡膳食、糖尿病和肥胖都和膳食营养有关,所以,从心脏病的防治角度看营养因素十分重要。原则上应做到“三低”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
适量运动
积极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维持经常性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身体正常的代谢,尤其对促进脂肪代谢,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对心脏病患者来说,应根据心脏功能及体力情况,从事适当量的体力活动有助于增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提高全身各脏器机能,防止血栓形成。但也需避免过于剧烈的活动,活动量应逐步增加,以不引起症状为原则。
规律生活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心脏骤停抢救的成功率不足1%,其中抢救方法不当是最主要的原因,导致很多患者被“耽误”了治疗。掌握下面6个关键点,将有助于提高心脏骤停抢救的成功率。
快:10秒完成判断
“快”在心脏抢救的整个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华伟指出,有研究表明,在心脏急救上每延迟1分钟,病人的存活率就下降10%;10分钟后,病人存活的希望就很小了。因此,看到一个人晕倒,你第一反应就要去判断他是否为心跳骤停。判断的方法为:一看,看他还有没有意识;二摸,在喉结两边距离2—3厘米的地方,找到他的颈动脉,摸摸还有没有搏动。这些动作一定要在10秒钟之内完成。如果触摸不到颈动脉搏动,病人又无意识,可以判定心跳已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脏按压。
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意识时,还可以掐掐人中,看他有没有反应,但关键还是摸颈动脉。有些癫痫病人晕倒后也可能没有意识,但颈动脉还在搏动,说明心脏没有停止跳动。
“心脏急救的前6分钟,是黄金时间,因为一旦大脑缺氧超过4—6分钟,脑细胞功能呈不可逆状态。”心脏急救一定要遵循“现场复苏”和“目击者先复苏”的原则,就是说,谁先看到病人倒下,谁就先复苏,不要互相推托、到处找人,浪费时间。正确的心肺复苏最好在4分钟以内就开始做,操作的速度和频率是让心脏骤停病人回生的关键,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简单的心肺复苏方法。
除了抢救速度快,转运快也非常重要。病人恢复心跳后,要尽快转运到医院。转运时要继续观察病人的反应,此时还有可能发生心跳骤停。一旦发生,要马上继续心脏按压。
硬:躺在木板或地上
心脏按压的地点,一定要选择硬板或地上(图②)。但如果病人是在床上或沙发上发病,黄从新认为,搬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最好是学学医院里或120急救人员的做法———把病人的头稍微抬起,快速地在后背下方插入一块硬板。这种硬板不用太大,比病人的背稍宽一点、2尺来长就行,垫在上半身下面,使按压心脏时后背有个支撑。如果床或沙发非常软,垫的时候也要注意,最好把板子搭在床沿硬一点的地方,别让它一按就陷下去。要是家里实在找不到这样的板,为了节约时间,也可以搬动,但搬动时一定要平抬,头向后仰,保持气道畅通。
天气冷的时候,因为怕病人着凉,有些人会在地上铺一层被子,或者把病人放在铺着地毯的地板上,这样是否影响抢救的效果呢?这些做法都可以,只要不在有弹簧的地方,比如席梦思床和沙发上实施就行,这是心脏按压最忌讳的。因为心跳停止之后,实施心脏复苏的目的就是通过按压胸廓来挤压心脏,让心脏向外排血,人工地恢复心脏血液循环。在软的地方按压时,身体会随着弹簧一起下陷,但胸廓并没有下陷,所以完全起不到挤压心脏的目的。
顺:身体放平仰头举颌
病人在硬地板上放好后,要保证他的身体是平的,头向后仰,下颌向上抬。可以用手扶着他的额头,帮助头后仰,同时用手指清除他嘴里一些可能阻碍呼吸的东西,比如假牙等。
一旦心跳停止或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很快会出现呼吸停止。在抢救原则上,首先就是要开放气道,之后才能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只有仰头举颌才能保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不过这点很容易被人忽视,有人光顾着实施心脏按压了,也不管病人的身体是什么姿势;还有人一看见有人晕倒,第一个反应就是从后背扶起他来,用身子托着他的头,这时很难进行正确的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这些方法都是错误的。身体不“顺”,呼吸道不通畅,即便心跳短暂恢复,如果氧气进不来,心脏也很难继续维持正常跳动。
直:双臂垂直 用力按压
病人的呼吸顺畅了,这时才开始真正的按压。黄从新说,按压的时候,要左右手重叠。按压的地方在胸骨中下1/3区域,或者2个乳头连线的中点,就是心脏的位置。
抢救者的姿势也有一定的要求,不能扭着、歪着,也不能骑在病人身上。陈韵岱指出,心外按压一定要记住一个字“直”———抢救者要跪在病人的右侧,脸冲着病人;双臂绷直,肘关节固定不动,双肩保持在患者胸骨上方的正中,以髋关节为支点,向下用力、有节奏地按压。抢救者可以利用自己身体的重量,但胳膊一定要绷住劲,才能保证力量传递到患者胸骨上。
深:胸骨下陷5厘米
按压的力度怎么掌握?要让胸骨下陷到一定的深度,临床上的标准是:成人胸骨下陷4—5厘米,5—13岁的孩子下陷3厘米,婴幼儿下陷2厘米———小孩的胸壁薄,太用劲会导致胸骨骨折和心包破裂。如果你记不住这么具体的数字,只要记住,不管什么对象,按压时把胸廓按下去3—5厘米就行(图⑥),小孩取下限3厘米,大人取上限5厘米,感觉到昏迷者的胸骨下陷了,才算有效。“不仅是老百姓,这点连医院里的年轻大夫也很容易忽视,按压时很快、频率很高,但没有深度,心脏受到的挤压不够,白白浪费了抢救时间。”
除了按压要有深度,人工呼吸时吹气也要深,一定要把这口气“送”到病人肺里。黄从新提示,做的时候要一手捏紧患者鼻子,另一只手放在下颌,向下用力,把他的嘴打开,然后深深地吸一口气,用自己的嘴盖严患者的嘴,别漏气,最后用力地把气吹进患者的呼吸道里。只有当这口气达到肺里,患者的胸廓才会鼓起来。
“对于没有心脏急救知识的老百姓来说,人工呼吸不太好掌握,也有人在心理上比较抗拒。”国外临床研究显示,与单做心脏按压相比,人工呼吸加心脏按压反而会降低抢救的成功率,因此,目前国外一般提倡只进行心脏按压。同时让其他人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让专业的急救人员尽快赶来。
数:每分钟100下
“按压时,不能没有规律地乱按,”黄从新说,最好自己心里数着数,按压的频率要快,基本上每分钟80—100次。
做心外按压时注意,不仅要保证每分钟100次的频率,还要判断每次按压是否有效,其标准是:每按压心脏1次,颈动脉就跳1下。如果你自己不会判断,就一直按压下去,千万不要停,观察着病人的情况,直到急救人员赶来进行进一步的救治,包括上呼吸机、心脏除颤等。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