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质疏松性骨折?

转载 03月13日 来源:凤凰网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松质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身长短缩、易发骨折等,有时候病没有明显的症状。

  全球有2亿骨质疏松患者,并且女性多于男性。根据WHO的标准,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结果表明,50岁以上人群中,1/2的女性、1/5的男性在他们的一生中都会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一旦患者经历了第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继发性骨折的危险明显加大。

  什么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呢?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指由于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降低,在日常活动中受到轻微暴力即可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会加重骨质疏松症。

  此外,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复位固定困难,骨折愈合缓慢,常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疾病,增加致残致死率,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寿命。

  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有啥危害?

  骨质疏松患者遭受着病痛的困扰,骨质疏松症的危害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骨质疏松经过了“无声期”,就会出现乏力、抽筋以及胸、背、腰、膝等部位的疼痛,由开始的腰背酸痛发展到全身的疼痛,活动量大或劳累时疼痛加重,休息后缓解,严重者可能导致驼背身高降低。此外骨质疏松患者还可出现掉牙及内脏压迫等症状。

  骨质疏松性骨折一般涉及四个部位,即脊椎椎体压缩骨折、髋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及肱骨近端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病率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一旦发生骨折,骨折部位会出现疼痛、畸形及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脊柱椎体单个或多个(更为常见)椎体发生楔变,致身高变矮和驼背畸形。

  此外,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表现为全身性的骨质疏松性骨痛。特别是双侧下肢及腰部疼痛,常常容易与腰椎疾患混杂。一旦确诊应请专业医生指导用药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由于骨质疏松导致骨痛的最大特点是抗骨质疏松治疗有效,即患者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后,疼痛迅速缓解。

(责编:郭睿璇 )

相关资讯 更多
相关问题
反馈 收藏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