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放射学又称介入性心脏病学,是运用介入放射学技术对心脏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的新兴学科。是介入放射学在心脏病学领域内的运用和发展。这门新兴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心脏病学原有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使得原来的必须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基本,可以用经皮导管技术来进行治疗,如心脏瓣膜扩张成形术、冠状动脉狭窄扩张成形术、未闭动脉导管栓塞术等已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外科瓣膜分离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动脉导管结扎术。另一方面使得一些外科治疗危险性大、合并症多、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疾病,有了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如粥样斑块旋切术、顽固性心动过速经导管消融术等。此外,心内科医师、放射科医师已从单纯的诊断或药物治疗转而成为直接参与介入放射诊疗术治疗,心外科医师则有了根据病情在外科手术和介入放射诊疗术之间,做出了更有益于患者康复的最佳选择余地。
心脏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使许多患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免受开刀之苦,而达到根治或改善临床症状,预防猝死和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在国内,心脏介入放射学始于1950年黄宛等开展心导管技术诊断心脏病,在80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许多医院对心血管疾病不仅可以进行造影诊断,而且相继开展了冠状动脉狭窄扩张成形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旋切术,冠状动脉狭窄激光成形术,二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狭窄气囊扩张成形术,导管消融术等技术难度较高的治疗项目,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较快地缩短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展开剩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