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胸壁动脉造影如何插管

家庭医生在线 2012/12/27 22:46:38 举报/反馈

  1、 插管途径:经股动脉穿刺插管最为理想,可对双侧胸壁动脉随意做选择或超选择性插管。经皮肱动脉穿刺插管对同侧部分胸壁动脉也较便利

  2、 导管选择:Cobra导管,Hinck导管及Headhuntra导管均适用于胸壁动脉插管,一般宜选用5F导管

  3、 插管方法:肋间动脉插管时需将导管尖朝向胸主动脉病变侧的侧后方,作上下探索动作,一般可顺利插入,可先从第11-12肋间动脉开始依次往上选插。如果探索插入有困难,可快速推注少量造影剂以观察肋间动脉开口,再探索插入,肋间动脉可有左右共干或与支气管动脉共干等变异,插入不宜过深,以免因导管越过肋间动脉开口进入支气管动脉而失去显影机会。当主动脉迂曲时,肋间动脉的开口可不曲型,应耐心探寻。

  胸廓内动脉等血管的插管技术跟椎动脉插管大致相同,只是导管进入锁骨下动脉之后,导管尖应朝下,必要时可先做锁骨下动脉造影,明确胸廓内动脉开口后,再进行选插。

(责编:徐惠珍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升主动脉瘤的症状表现是什么

您好,升主动脉瘤症状表现:未侵及主动脉瓣瓣环的升主动脉动脉瘤,早期可不呈现临床症状。动脉瘤长大压迫上腔静脉或无名静脉则颈部和上肢静脉怒张、扩大。晚期病例动脉瘤向前胸壁长大,侵袭胸骨,则产生剧烈疼痛,甚或穿出胸壁,呈现搏动性肿块。动脉瘤病变引致主动脉瓣瓣环扩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则临床上呈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体格检查可查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产生的舒张期杂音,脉压增宽和水冲脉。胸部X线摄片检查显示升主动脉和左心室扩大。心电图检查常显示左心室肥厚和劳损。主动脉造影显示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窦扩大。中层囊性变性引致的升主动脉动脉瘤,病变大多局限于升主动脉,从无名动脉起点部以下,主动脉外径即接近正常。伴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则造影剂在心脏舒张时反流入左心室,按造影剂反流的数量,尚可判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轻重程度。

Q:升主动脉瘤的症状有哪些

未侵及主动脉瓣瓣环的升主动脉动脉瘤,早期可不呈现临床症状。动脉瘤长大压迫上腔静脉或无名静脉则颈部和上肢静脉怒张、扩大。晚期病例动脉瘤向前胸壁长大,侵袭胸骨,则产生剧烈疼痛,甚或穿出胸壁,呈现搏动性肿块。动脉瘤病变引致主动脉瓣瓣环扩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则临床上呈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体格检查可查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产生的舒张期杂音,脉压增宽和水冲脉。胸部X线摄片检查显示升主动脉和左心室扩大。心电图检查常显示左心室肥厚和劳损。主动脉造影显示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窦扩大。中层囊性变性引致的升主动脉动脉瘤,病变大多局限于升主动脉,从无名动脉起点部以下,主动脉外径即接近正常。伴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则造影剂在心脏舒张时反流入左心室,按造影剂反流的数量,尚可判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轻重程度。

Q: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情异常凶险,发生夹层动脉瘤后24小时生存率仅40%,1星期生存率为25%,3个月生存率仅10%,病变累及升主动脉者预后更差,1个月生存率仅8%,而病变仅累及胸降主动脉者则1个月生存率可达75%,高血压加速主动脉壁剥离过程,加剧疼痛并促使病人因夹层破裂引致血心包,血胸或纵隔积血而早期死亡,对病情起不良作用,因此拟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例在未经主动脉造影确定诊断之前,即应进行治疗,给予药物降低血压,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和减少左心室收缩力,使主动脉壁剥离范围不再扩大,最常用的药物是阿方那特(Arfonad)或硝普钠,严密监测心电图,血压,中心静脉压,肺微嵌压,肺动脉压和尿量,调整药物剂量使血压维持在13.3~16.0kPa(100~120mmHg),尿量每小时至少30ml,病情稳定后立即进行主动脉造影术,明确主动脉壁剥离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夹层动脉瘤病例主动脉壁组织脆弱,易破碎,手术操作难度大,死亡率高,主动脉壁剥离病变累及升主动脉的病例即Stanford分类属a型或DeBakey分类属I型和Ⅱ型病例应施行外科手术治疗,Stanford分类属B型或DeBakey分类属Ⅲ型的病例,大多数经内科治疗病情稳定,可继续内科治疗,但如呈现下列情况即应施行外科手术治疗:1、主动脉壁剥离病变持续扩大其主要表现有:主动脉壁血肿明显增大,主动脉头臂分支或主动脉瓣呈现杂音和搏动减弱,提示剥离病变累及升主动脉,呈现昏迷,卒中,肢体作痛发冷,尿量减少或无尿提示主动脉主要分支受压或梗阻。2、主动脉壁血肿有即将破裂的危险其主要征象为主动脉造影显示袋状夹层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在数小时内明显增大,胸膜腔或心包膜腔呈现积血;内科治疗未能控制疼痛。3、经积极内科药物治疗4小时,血压未能降低,疼痛未见减轻。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