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判断预后和个体化治疗而言,恶性肿瘤的准确分期非常重要。影像方法是恶性肿瘤全身分期的主要依据,目前最常用的全身成像方法有2种:PET-CT和骨扫描检查。PET-CT依靠病灶的高葡萄糖凋谢检出病灶,可以同时显示骨、软组织及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但价格昂贵。骨扫描能一次成像显示骨骼情况,价格也相对低廉,但存在射线辐射,且敏感度和特异度交差。
大范围DWI的高特异度和准确度
大范围扩散加权成像可用于前列腺癌骨转移瘤的检查,特异度和准确度高于扫描。DWI通过检测体内水分子扩散运动受限信息,间接反映组织微观结构的变化。在骨转移瘤中,骨髓组成成分发生了变化,正常骨髓细胞被转移性肿瘤细胞所替代,其内的水分子运动可能发生变化,引起DWI上信号强度的变化。肿瘤组织细胞一般表现为核大,核质比高,细胞排列密集,细胞外间隙少,因而水分子运动受限,并部分受到T2投入效应的影响,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因而可以敏感地检测骨转移瘤。
2004年以后,新发展的1.5T MR扫描仪采用多相控阵表面线圈和接收通道,并与并行采集技术相结合,使得全身MRI技术成为可能。在全身常规MRI的基础上,开始出现全身DWI技术。Takahara等首次提出将DWI应用于全身,应用短TI反转恢复(STIR)EPI(STIR-EPI)的DWI序列,初步认为对于检测骨转移瘤和淋巴结转移有用。
骨转移瘤的影像诊断
理论上,骨转移瘤的诊断应通过穿刺活检进行病理证实,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大部分骨转移瘤经过各种影像检查已经能够确诊,再对患者进行穿刺无疑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因而,临床上对骨转移瘤的确诊大多是通过影像检查进行的,必要时辅以对患者的随访。
MRI扫描被认为是检测骨转移瘤的“金标准”
MRI在脊柱结构尚未改变时即可发现受累椎体的信号改变,故明显由于CT和传统X线检查。X线平片和CT要在骨浸润致使邻近骨质产生一定反应(成骨或破骨)时才能发现。Yamaguchi对一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尸检研究,发现在1653个锥体中,共证实了940个转移瘤,其中X线平片共发现了485个(51.6%)病变。对415个尸检证实的椎体转移瘤行骨扫描检查,发现了109个病变(26.3%)。在所有的骨转移瘤中,有146个行MR检查,其中发现132个(90.4%)。小梁间转移瘤占总转移瘤的3.3%,而MRI能发现大部分小梁间转移瘤(94.6%)。
小梁间转移瘤是骨转移瘤最常见类型,大部分仅能在MRI上发现。尽管存在一些尸检证实但MRI无法发现的细微病变,但这是任何一种影像检查方法都不可避免的,因而常规MR扫描被认为是检测骨转移瘤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受扫描范围所限,一般不用常规MRI进行全身检查,通常是在骨扫描发现不能定性的可疑病变的基础上,再由MRI确定病灶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