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样骨囊肿好发于30 岁以下青年人;部位以长骨干骺端、骨盆、脊柱多见;临床多以局部肿胀、疼痛就诊;多有外伤史。病理上多位于骨松质、髓腔中央,少数位于皮质及骨膜;充满深红色、棕红色不凝固血液;单房或多房,有纤维骨性间隔。
发病机制
1、溶骨期:静脉受阻,骨内压增高,邻骨吸收。
2、膨胀期:囊内压更高,骨缺损更大,穿破骨皮质并掀起骨膜。
3、稳定期:囊内压稳定,血腔被纤维分隔,相互沟通。
4、愈合期:囊内钙骨化,囊壁增厚,形成致密骨块
影像表现
偏心、吹出样膨胀性、多房或单房溶骨改变,皮质受压变薄,边界清楚伴硬化。MRI 囊液呈长T1 长T2 信号,纤维骨性间隔T1T2 均为低信号;病灶内有液液平面(T1 上低下高,T2 上高下低),较具特征性。
读片要点:
1、10-20 岁多见,长骨以干骺端多见;2、长径与骨干平行;3、很少累及关节面;4、膨胀一般较明显,呈“吹出气球样”,膨胀明显可见骨膜反应,囊间隔可有钙化;5、边缘光整伴硬化;6、多有外伤史;
MRI 囊液呈长T1 长T2 信号,纤维骨性间隔T1 T2 均为低信号;病灶内有液液平面(T1 上低下高,T2 上高下低),较具特征性。增强为边缘强化。
编辑推荐:
展开剩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