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潘小平教授,她非常具有亲和力,虽然刚结束繁忙的工作,但是她在接受采访时,仍然精力充沛,没有一点倦容,看得出她是一个对生活,对事业态度都是非常热情的人。
谈病人:当医生最大成就感就是解决了病人的痛苦
“抑郁症的病人常常是全身不适,甚至有自杀倾向,需要耐心的心理疏导,在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因为某种刺激而病情反复。”谈到病情,潘小平主任忧心忡忡地说。
但是只要是病人有任何的问题,她都耐心的解答疑问、专业的心理治疗,为他们排忧解难。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潘主任常常因为病人而加班加点,每周二、周三上午的门诊总是看到下午三、四点才能吃午饭。一位抑郁症的女孩,已经试图自杀过几次,潘主任接诊后经过细心的关怀和耐心的治疗,她的病痊愈了,她为潘主任的人品深深感动,她在感谢信中写道:“潘医生不仅医术精湛,而且以高尚的医德给了患者及家属极大的精神安慰,这就是我们百姓满意、信赖的好医生。感谢潘主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而类似这样的感谢不胜枚举,它似一种无穷的力量,激励着潘主任在救死扶伤的行列中走出了一串与众不同的足迹……
在说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潘主任笑了,她说到:“患者就像变了一个人。回想起患者第一次来就诊的时候愁眉苦脸、不修边幅的样子,再看看患者现在治愈了,容光焕发、特爱打扮的开心的样子,心里特别有成就感。患者的赞扬不是我们工作的目的,但是得到患者的赞扬,我从心底是感到高兴、感到甜蜜的。医生的成就感就在这里体现,医生最大的价值的在于经过自己的治疗,把患者治愈了,解决了患者最大的痛苦,患者笑了,我们作为医生也笑了。”
潘主任对待病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悉心的照顾,全心的付出,她与病人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今年情人节一大早,一位女患者在门诊楼下捧着一大束鲜花等潘主任上班,并亲手把鲜花献给潘主任,这是怎样的感情。一位女患者全家都是找潘主任看病的,爸爸是脑梗,妈妈是帕金森,女患者也是帕金森,这是怎样的信任。有时候潘主任上午的门诊一看就看到下午两三点,连午饭都顾不上吃,有些病人不忍心就会主动买些炖汤、买只饮料或者买几块蛋糕送到潘主任的诊室,患者的关心也让她非常感动,这让她有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使她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更加精力充沛地投入自己的事业。
谈从医:做一个非常负责任的医生
做医生压力很大,工作量有时候非常繁重,每个早上看20-40个,一般情况下,心理门诊看40个病人是不可能的,新的病人不能预约,看病需要看40分钟以上。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潘主任追求完美,追求细节,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医生。父母的一句话“不管时代怎样变迁,选择一个靠技术吃饭的职业”,让她选择了医学这个专业。上大学后之所以努力学医,一方面来自于她的坚持,一方面也和她的外公有关,她说: “我的外公死于肺结核,外公的生活比较苦,那时候肺结核难于治疗,所以我狠下决心努力学。”之后就走上了从医这条道路,一走便是三十余载。
当回忆到刚上大学的情景,潘主任还笑着说:“77级毕业,那时候还是非常讨厌(改为不喜欢)医院,不喜欢医院特殊的味道。当时在学校的时候,学习组胚、解剖是非常烦恼的事情。但我是一个做事执著的人,自己既然选择了学医就要努力做到最好。如果说我有一点点成绩,就在于我的坚持和负责,而现在我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医生这个职业。”
谈非典:独自揽下院内外SARS病人神经科的会诊
2003年抗击SARS期间,潘小平主任做到身先士卒,独自揽下所有院内外SARS病人神经系统疾病的会诊。讲起SARS,潘主任颇有感触地说,“那时还不知道SARS是这么严重的传染病,很清楚的记得2003年年初六、初七,一非典病人昏迷,呼吸科赵子文教授邀请我去市八医院会诊那时候没有特别防护,只是穿简单的防护衣,要为病人检查眼底,可以说是零距离的接触。我还清楚的记得,就在检查眼底的时候,患者咳出比较多的痰,有些还溅在我脸上。之后会诊过很多过这样的病人,但是那时还不清楚具体是什么病。不幸的是患者病情都比较重,去世的比较多。后来才确定是严重的病毒感染。”
非典期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开设了“临时病区”,专门收治受感染的医务人员。潘主任除了为病人进行神经科会诊,同时为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干预。看到同行一个个感染倒下,很多医护人员会产生心理恐慌,潘主任心里也是非常担忧。不过对于事业的执着、对病人的认真负责,以及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使命感,让她完成了一个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现在回想起来第一次非典会诊,潘主任都觉得那时候非常英雄。
谈到为什么在非典那段特殊时间没有被感染到疾病,潘主任说,可能是与她爱锻炼,爱运动,身体免疫力比较好有关吧。
谈学问:唯有精益求精 勇于创新才能更上一层楼
NO.1 永不满足
虽然在医学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潘主任永不满足的精神,让她在事业上又创高峰。经过近一年的筹备, 2012年6月15日下午,作为广州市政府与伯明翰大学首批合作项目之一的“广州市-伯明翰大学脑认知中心”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举行了揭牌仪式。伯明翰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部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完成一系列有价值的科学研究。与伯明翰大学的合作研究拟引进伯明翰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组发明的伯明翰认知筛查量表,共同合作发展大规模的筛查方案,建立中国人群脑损伤后认知功能筛查数据库,以期获得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预警指标。
NO.2 精益求精
潘主任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对医疗质量严格要求,十分注意掌握国内外新技术,新动向。她锐意进取,提出了“关爱身心健康”的理念,她充分认识到临床上没有纯躯体疾病,也没有纯心理的疾病,二者互为因果。开展了一系列的躯体疾病伴发情绪障碍的临床研究,她始终认为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正确判断及治疗情绪障碍的医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医生,她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了“德中”心身医学技巧培训等再教育工程,先后获取了WHO颁发的有关证书及由德国海德堡大学颁发的心理治疗证书。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及珠三角地区、云浮地区、湛江地区、佛山地区、东莞市、汕头市等地讲学及会诊,解决了大量临床问题。
NO.3 勇于创新
她勇于创新,在临床上实践着从单一的纯生物医疗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的转变。在国内首先指出帕金森病患者抑郁并发率很高,强直型帕金森病患者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率先在国内提出功能性消化不良症和肠易激综合征是典型心身疾病,对这一难治愈的消化系统顽疾首先提出用抗抑郁药治疗,疗效显著。她心理门诊的病人总是应接不暇,许多经过到处就医而诊治不明的病人,经她的诊断和治疗后,消除了病痛,驱散了笼罩在心头的阴影,恢复了生活和工作的勇气。
采访时潘主任说:“我是本科生学历,很遗憾没有读研究生,我就将重点放在临床科研上。做临床科研除了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加需要有开阔得的视野,多看杂志、多看文献,才能有创新的想法。”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永不满足的学习热情,让潘主任有了今天的成就。
谈管理:大局观非常重要 要善于接受各种批评意见
作为医院脑系科主任兼神经内科主任,潘主任在谈到科室管理的时候,提出大局观非常重要。学科要怎样发展,除了要对这个学科非常了解,同时也清楚的了解科里每一个人的性格和特长、优势。
科主任一定不能有私心,要让每一个人都所盼、有所专长。她说,要善于接受批评意见,即使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也需要积极的团结。
对于下属,她的原则就是公平对待,只要有才,就让他有发挥的机会,扬长避短。同时对于下属,她还给予了很大的关心,曾经有一位青岛籍的实习医生,过年回家买不到票,潘主任就用自己的积分帮他换了一张回青岛的机票。
谈生活:每个星期坚持打羽毛球保持青春与活力
从潘主任的谈吐中,不难看出,她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可能与她从事的行业有关,她很注重身体健康,每个星期都会打羽毛球。良好的体魄为她的快乐生活提供了保障,让她保持了青春和活力,也给她的事业提供了保障。
大家评价: 无论潘主任做什么职业,都可以成功,源于坚持!
科里副主任评价潘主任说,她作为科主任,率领科内同事开展脑血管病动、静脉溶栓,及血管内介入诊断及治疗,有开拓精神,对病人也十分负责。
同学和朋友都评价她说:“无论潘主任做什么职业,都可以成功。”潘主任的成功来自于对自己严格的要求和对事业、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
本期专家面对面:潘小平: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脑系科主任兼神经科主任<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