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秋季糖友“秋乏”不正常

家庭医生在线 黄绮娟 2012/9/27 3:35:01 举报/反馈

  “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三月”,是人们说爱瞌睡的人的口头禅。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糖友发现自己很容易就“乏”了,一定要“眯”一会儿才行,这就是秋乏的一个最明显的表现。有关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入秋后人体要养精蓄锐,注意调整好日常起居,早睡早起,还要适当午休。

  “秋乏”即“气象过敏症”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春困秋乏”,当秋高气爽、气候宜人时,许多人都感到四肢无力、昏昏欲睡、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这些“秋乏”表现也被称为“气象过敏症”;严重的还会有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焦虑、困倦乏力、头痛眩晕、失眠多汗等等症状,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为何会出现“秋乏”情况呢?气象专家称,这是因为天气发生变化时,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刺激通过皮肤反映给人的下丘脑,下丘脑又支配脑垂体来调整人体内分泌功能,保持天气变化前后的生理平衡。当天气变化剧烈时,人体需要适应的时间不能满足,就会出现“气象过敏症”。

  糖友如何应对“秋乏”

  一、精神调养: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

  二、起居调养: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中午要适当午休,最好比平时多一个小时的睡眠。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着衣服不宜马上穿得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三、饮食调养: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

  四、运动调养: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秋天的气候变化较大,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此时会旧病复发或增患新病,宜逐渐增衣。老年人还应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做操、练拳、打球等,强度因人而异,以舒适为宜。

  因此,糖友在秋季经常出现毫无原因的乏力,长时间得不到缓解时,切不可认为正常的秋乏。要及时就诊,还要注意调整平时的生活方式,改善秋“乏”。

(责编:徐蓓蓓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秋季养生如何预防秋乏

预防秋乏:多晒太阳,充足的阳光可以抑制褪黑色素的分泌,然而,当秋季来临,阳光的照射便不再像夏日那样强烈,雨天也会增多,这样人体的褪黑色素就会增多,从而抑制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使人感觉心情低落。所以,适当的多晒太阳可以让人心情变得开阔,显得更精神。每天多睡一小时,夏天昼长夜短,很多人养成了晚睡早起的习惯,当秋天来临,这种习惯就要加以调整了。泡花旗参,从中医角度来讲,秋乏是因为秋天干燥,致使人阴液不足,阳热旺盛所致,那么养阴润燥就是关键所在了。此时,泡上一杯花旗参,既可以提神抗疲劳,还可以滋阴补气。

Q:秋季养生如何预防秋乏?

不少人一入秋就表现出睡意连绵、呵欠不断,这便是常说的“秋乏”。“秋乏”乃是燥邪耗损津液导致血气受损,加之暑邪未尽,暑多夹湿,湿为阴邪,具有重浊、粘滞的特点,易阻碍气机,从而出现头生困重,胸脘脾闷,周身酸痛等不适,易加剧疲惫。 缓解“秋乏”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注意劳逸结合,切忌熬夜。每天可比夏季多睡1个小时,同时保证适度的锻炼,帮助人体收敛神气,利于消除疲劳,增强免疫力。

Q:如何改善秋乏症状?

“秋乏”是人体随气候变化所产生的自然生理现象。人体的神经系统对温度十分敏感。天气炎热时,神经系统处于亢奋状态,人就不容易感觉困;而秋天的时候,由于气温降低,人体的神经系统受到抑制,此时人容易提不起精神,老是感到想睡觉。再加上天气凉爽容易入睡,更是让人一睡就不想醒。  看上去这和健康关系不大,“秋乏”其实也是阴阳失衡的表现。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整体。秋季天气干燥,阴液不足,阳热相对旺盛,阳盛阴虚导致身体阴阳失衡,人就会觉得乏力、没有精神。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阳热旺盛,此时养阴润燥就是关键,而西洋参是最佳选择,不仅能起到益气养阴的作用,同时对消除秋燥也有一定功效。建议将西洋参切片,每天取10g左右用开水泡茶喝,可反复多次冲水。要提醒的是,儿童、青少年阳气旺盛,除非在医生指导下,否则不要轻易吃参,以免诱发性早熟。  另外,饮食要以清淡为主,以蒸、煮、煲为主,火锅及煎烤油炸的食物容易上火伤阴化燥,因此建议少吃。推荐食用生地花生煲猪脚、沙参玉竹煲鸡肉、猪肺橄榄汤、百合莲子汤、无花果炖瘦肉等滋阴润燥的汤水。  同时,多点室外活动也有利于缓解秋乏。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是秋季锻炼的好选择,但还应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运动量不宜过大。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