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家近年来忧心忡忡,只因我国学生的身体营养状况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现象:羸瘦的没有减少,肥胖的大幅增加,营养状况正常的学生越来越少。由此带来的是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的低龄化和年轻化。
家长们却一脸无辜,满腹困惑:我们每年在饮食上的支出并不少,为什么养出来的小孩还会营养不良?我们到底错在哪儿?
还是让我们拉长镜头,从孩子的生活片段中寻找营养不良的蛛丝马迹吧!
镜头一:“小胖墩”和“豆芽菜”
龙俊小区的张海和刘东哥俩每次“出场”,都是那么引人注目:张海圆圆滚滚,手粗腿圆,整个一小胖墩;刘东尖脸窄腮,骨瘦如柴,活生生一根“豆芽菜”。小区里的熟人不免打趣道:“你们俩呀,把各自吃的东西混在一起,然后平分着吃,准保一个壮实起来,一个苗条下去。”
善意的调侃,道出了两名12岁少年一胖一瘦、反差强烈的部分原因。
小胖墩张海是个大胃王,吃得多,饭量都快超过他爸爸了;吃得快,如风卷残云,狼吞虎咽;不挑肥拣瘦,既喜欢蔬菜水果,也喜欢肉、蛋、奶。张海尤其喜欢吃红烧肉及肯德基、麦当劳的烤鸡翅,午餐往往是一碗米饭配一盘红烧肉。此外,晚餐后他还经常随爸爸妈妈去吃夜宵。
“豆芽菜”刘东却好像与食物有仇,对吃饭提不起劲。妈妈早上辛辛苦苦准备了馒头、水果、牛奶、鸡蛋或肉饼汤,他却不领情,常常只啃个馒头便离开餐桌。他讨厌牛奶鸡蛋,也不太爱吃肉。午餐由于没有父母监督,刘东更是随心所欲。嫌学校食堂的饭菜太差,他很少去食堂吃,而是到学校门口的路边小摊买烧烤肉串和油饼等,有时不想出去就不吃午餐。晚餐也吃得不多,爱吃零食,家里常备水果、膨化食品和饼干糖果等。
无论是小胖墩还是“豆芽菜”,我们身边都不少见,特别是营养过剩的小胖墩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越来越多。2006年5月20日,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公布了《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截至2002年的10年间,超重肥胖儿童比例大幅度上升,与1992年相比,学龄儿童少年超重率增加了19.4%,肥胖率增加了5.9%。与此相随,高血压、糖尿病、超重与肥胖等成年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逐渐低龄化,成为儿童少年突出的健康问题。统计表明,超过60%的学生至少有一项代谢综合征指标(如血糖、血脂等)不正常,全国城乡学龄儿童少年高血压患病人数约为1790万,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59万,还有563万城乡学龄儿童少年血脂异常。而营养不足对“豆芽菜”们的潜在危害也不小:降低他们对疾病的抵抗力,影响他们的体格、大脑和智力的发育。
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身边出现这么多小胖墩和“豆芽菜”?
排除疾病与遗传的因素,小胖墩和“豆芽菜”们的共同“源头”是——不良饮食行为。小胖墩张海的不良饮食行为有:进食速度快;午餐的副食不合理;晚餐过于丰盛;爱吃油炸食物等。这些不良饮食行为导致他营养摄入不均衡和能量过剩,是造成他肥胖的主要原因。
“豆芽菜”们的饮食行为也好不到哪里。刘东的不良饮食行为有:早餐食物单一,结构不合理;偏食与挑食;吃路边小摊的不卫生食品;饮食不规律等,这使得他营养摄入不均衡且严重不足。
相关链接:学生常见的不良饮食行为
偏食与挑食:如果把每餐不吃两种及两种以上常见食物的行为定义为偏食,那么,据统计数据,小学生和中学生偏食所占比例超过30%。偏食与挑食致使营养摄入不均衡,从而造成营养不良。
进食速度过快:进食速度快(每餐进食时间在20分钟左右为宜),使胃部缺乏充盈感,与进食有关的迷走神经仍处于兴奋状态,待到有饱腹感时,进食量往往超过实际需要量。
食物种类单调:食物可大致分为谷类、奶(豆)类、肉类及蔬菜水果四类,四类食物均食为质量“优良”,食用其中的三类为“较好”,只选择其中两类及以下则为“较差”。食物种类单调,结构不合理,容易引起营养素的缺乏,导致营养缺乏病,如贫血、脚气病等。
饮食不规律:过时误餐,尤其是不吃早餐,使胃酸得不到食物的中和,进而侵蚀胃黏膜,易造成局部炎性溃疡。定时进餐能使胃肠负担均衡,使进食时间成为条件刺激,当进餐处于食物中枢兴奋性提高时,易引起良好的食欲,保证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及充分利用。学生采取三餐制,各餐时间间隔4~6小时为宜。
不当节食:据调查,大约30%~60%的青春期少女试图通过节食来减轻体重,获得苗条体形。而节食不当可能导致神经性厌食,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饮食不卫生:相当部分学生喜欢向流动摊贩购买没有卫生质量保证的食物,容易导致食物中毒及其他健康损害。
镜头二:与母亲饮食节奏相近的“乖女儿”
李凤在某外资公司做销售业务。忙的时候,吃饭如救火,狼吞虎咽,快速解决。特别是早上,上班前还要送女儿上学,只好与女儿一道拿着面包边走边吃。闲的时候,抱着饭碗舒适地半躺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吃,不知不觉中把肚子塞得满满的。曾经有段时间为了减肥,她每餐都只吃水果蔬菜沙拉。时间长了,女儿也学了母亲的饮食节奏与方式:饮食不规律,东西吃得快,吃得多;嘴巴也刁得很,爱吃水果、零食,见到猪、鸭、鱼等肉食就皱起眉头……
女儿与自己“习相近”,李凤对此很满意——不愧是自己的心头肉,行事有乃母之风。可她却没注意到,和班上同学比,女儿的个头已矮了一小截了。
在儿童少年饮食行为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影响因素很多,除遗传因素外,最主要的影响来自父母、同伴及媒体。
父母,以身作则 中小学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的饮食行为直接受到父母饮食行为的影响,若父母爱吃某种食物,孩子往往也喜欢吃这种食物。父母应以身作则,掌握必要的营养知识,以健康的饮食行为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父母在与孩子一道进餐时,对以下行为应特别注意:
不宜强迫孩子进食 有些父母经常强迫孩子进食他们认为有营养的食物,这种干预对孩子的食物选择产生不良影响。责备打骂等方法忽略孩子的情感,易使孩子形成消极的行为。父母应采取温和的方式,提示孩子尝试其不喜欢的食物。
不用食物做奖惩工具 有些父母常用给予食物的方法来奖励孩子的正确行为,用拿走食物的方法来惩罚孩子的错误行为,这种非营养目的食物使用,易致孩子偏食挑食。对于学龄儿童,家长可用分数奖励法来纠正他们的不良饮食行为,如孩子某一餐进食速度合理、不挑食、进食量充足,则加分;当积分达到奖励标准时,给予孩子奖励,通常是奖励孩子最希望得到的东西或想参加的活动。分数奖励法照顾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可改善和协调孩子与家长的关系。通过这种正性强化可以帮助孩子纠正不良习惯,建立良好的饮食行为,而良好行为一旦建立并得到强化,就会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不要在餐桌上批评孩子 相当部分父母因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常在进餐时批评他们。就餐时批评孩子,会导致孩子精神紧张,唾液、胃液分泌减少,食欲下降,从而影响食物的正常摄入、消化和吸收。
不宜在吃饭时看电视或听广播 许多家庭进餐时喜欢打开电视或广播,边吃边看(听),这必然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和进餐速度,久之养成不良进餐习惯,出现营养问题。孩子吃饭分心的陋习还会泛化到其他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中,导致作息不定时和学习效率降低。
同伴,潜移默化 同伴间的影响不容忽视,年龄越小,其饮食行为受同伴的影响越大,这已被科学研究所证明。研究人员让一名不喜欢某种蔬菜比如苦瓜的孩子(姑且称他为“小峰”)和三四个喜欢吃苦瓜的孩子一起就餐。在试验的第一天,让小峰首先选择食物,在随后的三天中,让另外几个孩子先选。结果发现,小峰第一天没有选择苦瓜,但到第四天,他选择了苦瓜,随后几周内,他单独进餐时也会自觉地吃些苦瓜。
由此可见,儿童少年对食物的喜好、选择和消费行为受同伴影响很大,故可采取让有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的儿童少年,与具有良好饮食行为的同伴集体就餐的方式,来改变其不良饮食行为。此外,在学校推广学生营养餐,进行营养宣传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健康饮食行为,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有重要的意义。
媒体,正确引导 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广告对儿童少年的饮食行为影响很大,可以增进儿童对广告中食物的喜好,影响儿童少年对食物的选择。然而,调查发现,多数电视广告对儿童少年的饮食行为没有起到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作用,相反,有的广告实际上是在鼓励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有的则是直接误导。比如有一则广告,画面里有位明星大嚼膨化食品,另一只手伸向一瓶碳酸饮料,喝完之后,用充满诱惑的声音说道:“口渴时,何不来杯汽水?”
其实,儿童少年过量饮用碳酸饮料,有可能引起一些健康问题,如肥胖、龋齿、非特异性腹泻、儿童多动症等。而膨化食品富含糖和脂肪,热量高且营养价值低,也不宜过多食用。因此,有关部门应对食品广告的内容、立意加强监管力度,家长也要指导孩子正确对待电视广告。
镜头三:“营养师”爷爷的困惑
王老师退休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对孙子王勇的照顾上。15岁的王勇正读初三,面临考重点高中的压力,学习负担重,又是长身体的紧要关头。“不能让营养不足拖了孩子的后腿!”王老师暗下决心。他买来《中国食物成分表》以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每天晚上都要拿着计算器,按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要求,计算孙子第二天的三餐食物品种与进食量。
“别急着走呀,你的豆浆还没喝呢!不喝豆浆?那就喝点牛奶”、“你今天米饭吃少了,再吃一点”、“你怎么不吃肉呢?动物类食物每天要吃150克的”……爷爷的过分关心,让王勇每顿饭都吃得极为辛苦:少吃点,有人唠叨;多吃点,又有人批评。喜欢吃的,吃不到;不喜欢吃的,硬被塞到嘴边。以至到后来,爷爷上有政策,孙子下有对策:回家前,先在外面吃个七八分饱,再回家应付爷爷的平衡膳食。
王老师疑惑了:平衡膳食,怎样操作才能既轻松又受欢迎呢?
儿童少年营养需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所获得的营养不仅维持生命活动,还要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对儿童少年而言,最好的膳食莫过于平衡膳食,即膳食中所含营养素种类齐全,包括谷类、奶(豆)类、肉类及蔬菜水果类。另外,烹调用油推荐使用植物油,且每天用量在15~25克为宜。以上各类食物应数量充足,比例恰当,膳食中所供给的热能与营养素能维持儿童健康并满足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早、午、晚三餐的营养素与能量比例分别占全天的30%、40%和30%。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如右图)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便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行。平衡膳食应包含宝塔中的各类食物,各类食物的比例也应基本与膳食宝塔一致,对于儿童少年,还应重视其生长发育的特殊要求,保证钙及优质蛋白质等营养素的摄入。但并不意味着要像王老师这样教条,餐餐都用心“算计”,而忽视孩子的饮食喜好,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甚至带来反感情绪。平日喜吃鱼的多吃些鱼、愿吃鸡的多吃些鸡都无妨,只要遵循各类食物的大致比例,灵活应用,在一天之内或两三天内达到平衡即可。理想状态是,在不引起孩子反感的前提下,逐步让他们接受平衡膳食的理念,合理安排早、午、晚餐及零食。
早餐 早餐对中小学生的营养摄入、生长发育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但许多儿童少年早餐很马虎,甚至顾不上吃,能量和营养素摄入达不到要求,以至上午第三四节课便感到饥饿,注意力无法集中,影响学习。丰盛的早餐,充裕的进餐时间,是保证孩子愉快进餐的前提条件。有条件的地区,可由学校提供营养早餐及课间餐。
午餐 午餐既要补充上午的能量消耗,又要为下午的消耗储备能量,因此午餐应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学生,午餐在街上快餐店进食,马虎应付。有条件的学校,可推广学生营养午餐,保证学生摄入充足营养,正常生长发育,而且集体用餐还能帮助学生克服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晚餐 许多家庭无暇顾及早餐和午餐,只好草草对付,而晚餐有充足时间烹调,因此晚餐菜式丰富,以此弥补早餐和午餐的不足,导致晚餐摄入量大于午餐,久而久之易致肥胖。当然,晚餐要吃少并不是绝对的,对于午餐质量未达到营养要求,或者学业负担繁重,晚间作业量大,晚餐后仍需学习2~3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者,晚餐摄入量可适当增加。
零食 零食能量高而营养素相对较少,提供的营养素远不如正餐全面、丰富。所以,不能用零食代替正餐。但儿童少年在吃零食时可以得到一定的心理满足感,因此,应当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零食观念,选择营养相对丰富、全面的零食,如水果、花生、核桃等,少买糖果或膨化食品、碳酸饮料等能量高而营养素含量低的食物,使他们既能享受到吃零食的快乐,又能获得均衡的营养。
镜头四:运动场上“列队”晕倒的学生
上午8时20分,空气清新凉爽。某校操场已热闹非凡,按年级组成的学生方队在老师的指挥下,整齐有序。再过10分钟,就要开始年度会演了。就在学校领导宣布会演开始之际,初二方队一名男同学晕倒在地,被老师搀扶出队。随后的一个多小时内,竟然有30多名学生因体力不支、头晕被搀扶出列。这些学生面色苍白、软弱无力,裤子上沾满灰尘,有些还捂着胃部。
“这种情况现在已司空见惯。这些独生子女在家‘养尊处优’惯了,基本不锻炼,动不动就晕倒。我们小时候营养远不如现在,体质也不会如此差!”老师们对众多学生弱不禁风的状况忧心忡忡。
据统计,我国学龄儿童少年经常锻炼身体的比例仅有5.4%,而在闲暇时久坐少动者却占到94.1%。这种状况相当令人担忧。
营养和运动是人们维持和促进健康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营养是构成机体组织的物质基础,体育锻炼可消耗能量,增强身体机能,促进体内脂肪的分解,有助于控制体重。营养与运动科学配合,才能有效地促进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只注重营养而缺乏体育运动,会使人肌肉松弛,肥胖无力,机能减弱,引起组织器官废用性萎缩和功能丧失;只进行体育锻炼而缺乏必要的营养保证,体内的物质能量消耗得不到补充,也会对身体健康和体格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那么,如何根据孩子的体育活动水平安排进食量呢?轻度的运动量,对能量的需要与平时基本相同,不需要额外增加。中度以上的运动量,如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爬山等,能量消耗较大,要相应增加富含能量的食物。碳水化合物(谷类)容易代谢,耗氧量少,其代谢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易排出体外,不增加体液的酸度,是运动时最好的能源。运动量较大的孩子,饮食中应摄入充足的大米及面粉类食物。此外,充足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可以补充机体运动时丢失的无机盐和维生素,有利于帮助运动后过氧化物质的清除。
一般而言,进餐两小时后开始运动比较适宜。运动开始过早,胃中还存在较多食物,容易在运动过程引起腹痛、恶心或呕吐等消化道反应;运动开始过晚,会出现血糖降低,影响运动的持久性。由于在运动时体内血液重新分配,胃肠道血液相对减少,因此,在运动结束一小时再进食正餐较为适宜。运动后可以适当喝些淡盐水或矿泉水以补充水分。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