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津、丁鹤林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
王大妈最近经常感到口渴、小便增多,人也瘦了十多斤,在儿女们的一再劝说下,终于来到医院检查,发现空腹血糖为9.2毫摩尔/升,主诊医生诊断为糖尿病。医生对王大妈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后,得知王大妈的姐姐多年前也患了1型糖尿病,现在的尿蛋白是3~4个加号。于是,医生郑重地要求王大妈注意预防糖尿病肾病。王大妈感到很不解:糖尿病不就是血糖增高吗,它和肾脏又有什么关系呢?
医生向王大妈解释道,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心血管、神经等器官及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糖尿病肾病是重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常见于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在2型糖尿病患者,严重性仅次于冠心病和脑血管硬化;在西方发达国家,糖尿病肾病是引起肾衰的最重要原因。
遗传和环境因素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遗传方面,糖尿病肾病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即如果一个家族中有几个糖尿病患者,其中有一个已发生糖尿病肾病,那么,其他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机会就很大。研究证实,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同胞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概率,比同胞无肾病者高出近三倍。像王大妈的姐姐是在多年1型糖尿病的基础上出现尿蛋白阳性的,如果同时有高血压和其他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病变,就很有可能是并发了糖尿病肾病,因而王大妈患糖尿病肾病的概率大大增高。血糖长期增高与糖尿病肾病发生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高血糖会引起肾脏的许多病理变化,这些变化最终会导致肾病。除了高血糖外,其他环境因素还有高血脂、高血压、蛋白摄入过多和吸烟等。
一般将1型糖尿病伴发的肾病分为五期(2型糖尿病伴发者也可参考):第一期仅出现肾脏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高,临床上无法常规进行检测;第二期是在运动后出现微量白蛋白尿,休息后即消失;第三期是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期;第四期出现临床肾病,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血压等;第五期发展为肾衰竭。在第三期之前经过有效治疗,可阻止其进一步发展,应积极治疗;但第四期后,则只能设法延缓肾功能恶化了。
医生的一番解释,使王大妈明白了糖尿病肾病的严重性,她向医生问道:“既然我这么容易得糖尿病肾病,那么怎样预防呢?有没有什么特效药物?”
医生告诉王大妈:“预防糖尿病肾病,应该纠正其发病环节中的一些环境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控制血糖,需将血糖严格控制到接近正常范围,但不能认为严格控制血糖就能完全防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高血压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患者应该经常监测血压情况,力争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定期检查尿蛋白也是非常重要的,临床上常用的指标是尿白蛋白排泄率,如果在不同时间测定,每分钟均在20~200微克,就表明有微量白蛋白尿,需要适当处理。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卡托普利类和缬沙坦类药物用于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不仅能降血压,还能减轻微量白蛋白尿。
“此外,除严重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外,患者还应注意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有患者以为蛋白从尿中丢失,想通过增加饮食中的蛋白含量来弥补,其实这样非但不能增加血中蛋白含量,反而会增加肾脏负担,加速肾功能衰竭。一般来说,尿蛋白正常者,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可为每千克体重1.0~1.2克。例如:体重为50千克,尿蛋白正常时,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为50~60克(1市两多),微量白蛋白尿者控制在每千克体重0.8~1.0克,大量蛋白尿者控制在每千克体重0.6~0.8克,肾功能衰竭者则要控制在每千克体重0.6克以下。蛋白质种类应尽量选择动物蛋白(优质蛋白),以白肉(鱼类、鸡肉等)及蛋类较佳,避免植物蛋白。这样,既可减轻肾功能的负担,又不至使体内摄入的蛋白质过少。最后还要纠正存在的脂代谢紊乱,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当然,这些防治措施都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遵循个体化原则。”
经过医生的耐心说明,王大妈终于明白了糖尿病肾病早期防治的重要性。她表示今后一定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学会自我检测,定期来医院复查。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