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癌从体检开始
今年6月初,一家省直单位300多人集中查体,其中就有2人被查出患有癌症。据了解,尽管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每年体检发现的癌症患者数量正在增加,且呈现低龄化趋势。体检专家表示,已知的致癌因素几乎无处不在,完全防止致癌因素侵入人体几乎不可能。为降低癌症死亡率,医学专家认为定期体检非常重要,建议中年以上人群每年最少进行一次例行健康查体。
防癌体检,须看懂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检测是目前体检常用的筛检手段之一,主要包括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
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是肝癌普查及诊断的主要指标之一,增高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孕妇、肝癌等。体检中如发现甲胎蛋白轻度升高,建议复查,如果连续多次持续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结合其他检查指标及临床进行综合判断。
癌胚抗原(CEA):癌胚抗原是一种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增高除见于胃肠道肿瘤外,也可见于有长期吸烟史及一些良性消化道疾病患者。偶尔一次检查发现癌胚抗原轻度升高,不一定是恶性肿瘤,可以复查,如果连续多次升高,应引起重视,建议结合其他检查指标及临床进行综合评估。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指标之一,增高见于前列腺癌、前列腺损伤、前列腺肥大,其增高水平与前列腺癌发生率呈正比。老年男性大多有前列腺增生,偶尔一次检查发现前列腺特异抗原轻度升高,不一定有临床意义,可以复查,如果连续多次持续升高,应引起重视,建议到泌尿外科结合临床进行综合评估。
三类人更需做防癌普查
一是癌症家族遗传因素,如家里母亲或姐妹得过乳腺癌的人,患乳癌的危险比没有家族史的人要高。
二是病史因素,如80%的肝癌患者有乙肝病史,长期患胃病的人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
三是职业因素,如果工作中经常接触放射性物质、有毒物质,或者工作环境污染严重,更容易患癌症。此外,有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的人,如吸烟等,也属于癌症的高危人群。
防癌体检,别掉进这些误区
误区一:未发现肿瘤标志物=健康
体检中,不难看到肿瘤标志物检测。记者在一家连锁体检中心采访时了解到,40岁以上的体检人群,大多会选择肿瘤标志物检测。而绝大部分市民认为,检测肿瘤标志物就可以直接查出肿瘤,如果肿瘤标志物在正常范围内,那就说明肯定没得肿瘤。各种肿瘤标志物仅仅只能作为辅助诊断的指标之一,肿瘤的诊断不能单独依靠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的确,很多癌症发生时,肿瘤标志物的标准会升高,比如前列腺癌、肝癌等,它们属于特异性较强的癌症,肿瘤标志物会反映癌症存在,但一些特异性不强的癌症,如肺癌、胃癌、肠道肿瘤等,往往肿瘤标志物显示正常值,但患者已经患上了癌症。
误区二:没有相关症状无须查胃肠镜
在我国,胃肠道癌症不仅发病率高,而且恶性率也比较高。很多国家将内镜纳入标准体检套餐。在日本发现的胃癌,40%以上是早期胃癌,而国内发现的胃癌,只有10%为早期胃癌。几乎没有市民把胃镜、肠镜检查纳入到个人体检项目中。胃镜、肠镜检查多少都有点儿痛苦,吓退了不少市民。很多患者抱着侥幸心理,认为没症状就一定不会患上胃肠道肿瘤。因此查胃肠镜的患者几乎都是有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的,主动要求检查的几乎没有。但实际上,早期的大肠癌往往没有任何症状,即使有些腹泻的症状也常被当成是普通腹泻。
误区三:X光检查可查出是否患肺癌
X光拍完胸片没事,是不是就不会有肺部肿瘤?肺部肿瘤筛查,还得依靠CT检查,X光检查并不准确。很多X光检查出来的肺癌,实际上已经到了晚期。
误区四:妇检合格=未患妇科肿瘤
常规妇科检查并不是衡量健康与否的唯一标准,常规妇检没事不等于万事大吉。临床上碰到不少妇检正常,却在不久后发现患上妇科肿瘤的例子。许多妇科病是没有早期症状的,例如卵巢肿瘤,它的发病率很高,但在I期、II期的时候没有症状,单纯依靠普通妇科检查很难筛查出来。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