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素有“癌中之王”的称号。在人们眼里,它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癌症,病人往往在确诊后几个月死亡。而这主要缘于人们发现得太晚。
实际上,若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肝癌治疗效果还是挺好的,有50%~70%的病人可存活5年以上。
问题在于,早期肝癌通常无任何症状,那怎么做到早期发现呢?
最关键的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HBsAg阳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各种原因(如酗酒、肝炎病毒感染等)所致的肝硬化者,应定期(每6个月一次)体检,此乃早期发现肝癌的最有效方法。
AFP与B超,缺一不可
体检该作哪些检查呢?这点至关重要。除了大家熟知的抽血查肝癌标志物——甲胎蛋白(AFP)外,更重要的是肝脏B超检查。
故事一 高危人群AFP升高,先考虑肝癌
曾有一名30岁产妇,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多年。在怀孕早期作检查时,就被发现AFP升高至约1000纳克/毫升。但当时接诊的医生却简单地认为,AFP升高乃怀孕所致,没有进一步检查肝脏(如作B超等检查)。但这名产妇分娩后4个月,AFP仍不下降,复查时(此次包括作B超),才发现是“巨大肝癌”。
评语:虽然AFP是一种特异性较高的肝癌标志物,但其敏感性不够高,只有39%~64%的肝癌病人会出现AFP升高。也就是说,假如只依赖AFP来判断,可能有将近50%的肝癌病人会被漏诊。
另外,其他一些情况也可使AFP升高,如慢性活动性肝炎、妊娠(如上述故事中产妇的情况)及一些胚胎源性肿瘤(精原细胞瘤)等。
对普通人群来说,AFP大于200纳克/毫升并持续一个月以上,排除了其它原因以后,就要考虑肝癌。若是高危人群出现AFP升高,就要首先考虑肝癌,不能轻易将其归结为其它原因所致(故事中的医生正是忽略了这一点)。
而肝脏B超检查是肝癌高危人群体检必不可少的项目,也是早期发现肝癌的重要筛查手段。B超能发现1厘米以上的肝脏肿块。总体来讲,B超发现早期肝癌的敏感性超过70%。
故事二 一次B超正常,不能全信
一位40岁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当地小医院体检时,发现AFP为940纳克/毫升,但B超检查肝脏未发现异常。病人十分忧虑,于是到较大的医院复查,结果显示“左肝外叶有一直径3厘米的肿物”。
评语:正因为AFP敏感性不够高,故一旦出现异常,尤其高于400纳克/毫升,或大于200纳克/毫升并持续一个月以上时,就应引起高度重视。
此时,一次B超检查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癌症。因为B超检查的准确性也与检查技术人员的经验、病人的体形、肝脏肿物的大小和部位等有密切关系。随着肿块体积的增大,B超发现肿块的能力可明显提高。
所以,对肝癌的高危人群来讲,每次体检最好同时查AFP和肝脏B超。
B超发现肿块,还要继续深究
虽然B超能较好地发现肝脏肿块,但单纯B超检查往往难以确定肿块的性质。因此,当B超发现肝脏肿块后,还应作以下检查,以进一步确定肿块的良、恶性:
①超声造影 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超声检查技术。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再进行超声检查,能显示肿块的血液供应情况,从而判断肿块的良、恶性。
②增强CT扫描或增强MRI扫描 通过观察肿块的血液供应情况,来判断肿块的良、恶性。两者在肝癌诊断上的准确性相近,对2厘米以上肝癌诊断的准确性可达90%。
医生综合慢性肝炎和(或)肝硬化病史、AFP水平、超声检查、增强CT扫描或增强MRI扫描的结果,可确定大多数肝癌的诊断;少数诊断困难者,可能需要作穿刺,取少量肿瘤组织作病理检查。
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
在超声或CT引导下,对肝脏作细针穿刺,取一些肝脏组织进行检查,是确诊肝癌的最可靠方法。但由于该方法属于侵入性检查,且偶有出血或针道转移的风险,故通常在上述非侵入性检查未能确诊的情况下(影像学如B超、CT等未能确定发现小于2厘米的肝内结节是否癌时),才考虑使用。
出现症状时,多属晚期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而出现症状者,多属中晚期,常有肝区疼痛(多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食欲减退、乏力、消瘦等表现。因此,对于高危病人来说,不要期望“没有不适就没事”。
误诊、漏诊是无法完全避免的。高危人群或体检已发现异常者,不妨翻阅一下自己的检查报告,看是否存在检查的缺漏。如此,也是对自己负责。
更多肝癌文章推荐>>>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