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病,西方国家人群患病率5%-24%,其中25%以上的患者为此而就诊,每年花费高额的医疗费用,并且这类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肠易激综合征英文简称IBS,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清楚。一般认为IBS属多因素的生理心理疾病。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异常和内脏感知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已知心理社会因素与IBS发病有密切关系。近年已注意到在易感者中急性肠道感染后可引起IBS。脑-肠轴调节功能失调以及影响该调节功能的肠道免疫系统及介质的异常近年已受到重视。
正如上面所提到,IBS病人与精神或心理因素等有关,因此非药物的膳食与生活方式指导、心理治疗、放松疗法、生物反馈治疗等对部分IBS患者具有积极的作用。
提供膳食和生活方式调整的指导建议,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增加食物中纤维的含量和食用粪便成型剂可以促进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肠蠕动,但是对腹部症状无效;这些食物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尚不明确。另外,高纤食物不能在腹泻为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使用,其它型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用之后耐受也很差。
心理治疗包括精神疗法、催眠术及放松技术,这些疗法据报道可以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某些症状,然而这些方法对便秘和持续性腹痛则无效。心理疗法对并发明显精神症状和有精神压力增大症状的患者更为有效。对一些病例,心理疗法则被认为是药物治疗失败时的最佳选择或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疗法。
展开剩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