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虎妈”、“鹰爸”到为女儿花3万元过一个春节,孩子的家庭教育一直是不同年代的父母共同关心的话题。“言传身教”也好,“磨砺意志”也罢;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还是坚持“爱的教育”……没有哪个模式成为永恒的典范。
70后家长:过度溺爱,强势补偿
70后的童年,物质相对贫乏。这种童年的苦涩记忆造成70后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强烈的“补偿”心理,将自己不能享受的各方面条件,完全转移到孩子身上。但是,时代的发展带来了物质条件的日益充裕,也带来了许多家长的过度溺爱。
李嘉欣500万为儿子打造童话百日宴,贝克汉姆夫妇花上万英镑为女儿建微型幼儿园,吴宗宪豪掷1.5亿台币为儿子买“学位房”。虽然平常人家对孩子的溺爱比不上明星的奢华,但现在许多家长也是对孩子过度顺从,为了孩子毫不吝惜一切。
为给孩子过一个儿童节,家长豪掷千金包五星酒店给孩子享受一系列游乐节目;钱财事小,为孩子读书舍得花钱的父母大有人在。
80后家长:条件优越,有求必应
如果说70后家长的溺爱尚可以理解,80后家长的溺爱便令人瞠目结舌了。作为中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的第一代人,80后本身便是备受呵护的一代。时光流逝,80后也从孩子变成了家长。由于他们自身成长条件不错,于是到了他们的孩子这一代,各项条件更加优越,80后家长对孩子也是有求必应。
如今的孩子还没出生,便开始享受各项高级消费。怀孕,有各种名目纷繁、价格不菲的胎教、孕检、产检;一出生,就有医院的VIP天价产房,生个宝宝7天可以花掉18万;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有千金一掷的天价早教班;奉行“穷养儿,富养女”,80后父亲陪4岁女儿7天花3万,对女儿有求必应;为了给孩子开阔眼界,假期几万块钱送孩子去国外游学。
榜样无敌:
理解、尊重、以身作则
面对这些现象,如何正确看待“家教”,不少影视作品引发家长深思。
在电影《老爸夏令营》(电影——喜剧)里,两位老爸带一堆孩子去户外野营,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团队精神、自我保护与宽容忍让。电影透出美国寓教于乐的家庭教育观。他们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并乐于成为孩子的玩伴,以一种平等的姿态陪伴在孩子身边,真正把理解转化为行动。
都说父母是孩子一生影响最大的老师,韩剧《没关系,爸爸的女儿》(电视剧——日韩)中,爸爸的爱是整个家的养分。剧中的爸爸虽身处逆境,却始终以善良、坚定的品质感染着孩子们。在他的影响下,原本只会抱怨的孩子渐渐成熟,学会了坚强与体谅。
《家有儿女》(电视剧——情感)则以三个孩子“成长快乐”的故事贯穿全剧,虽然夏爸刘妈有着唠叨、蒙骗、双重标准等教子误区,但都替代不了他们的宽容与民主。孩子在与父母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拥有了一种可喜的真性情。
反面教材:
粗暴、偏心、过度干涉
影视剧中也不乏反面教材,《传闻中的七公主》(电视剧——日韩)中父亲罗阳八就是一个失败的家庭教育典型。在罗阳八的粗暴教育下,女儿养成了唯唯诺诺的性格。如果他没那么强权高压,而是给女儿表达的机会,或许女儿也不会早恋早孕。
电影《唐山大地震》(电影——文艺)则告诉我们,偏心会成为儿女心中的断刺。在有多个孩子的家庭里,很容易出现比较偏爱某一个的情况。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偏爱极有“杀伤力”,有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导致孩子感情压抑。所以聪明的父母会尽量缩小爱的偏差,力图把一碗水端平。
同时,父母也不应忘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教育孩子时不宜过界。《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电视剧——情感)里的老少碰撞,不仅是青春期遇上更年期产生的代沟,更是孩子对父母过度干涉的“非暴力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