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的施女士在三年前单位体检时偶然查出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之后曾就诊于当地多家医院。在进行了各种病毒性肝炎标志物等一系列检查后,居然找不出明确导致碱性磷酸酶异常的病因。在家人的建议下,施女士带着三年来所有的化验资料来到上海的大医院进一步诊治。在那里,她被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采取正规治疗后,病情得到了明显控制。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组织学上以小叶间胆管和中隔胆管破坏为特征。本病通常影响中年妇女,临床上出现伴有或不伴有黄疸的瘙痒。常规应用血液学筛选检查可以在出现症状前发现该病。大多数病例可以通过升高的碱性磷酸酶(ALP)和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确立诊断。PBC的自然演变史是一个缓慢的伴有肝损害、纤维化、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进行性胆汁淤积过程。PBC早在1851年即由Addison等首次报道。自从AMA应用于PBC的诊断,筛选出许多无症状和肝硬化前期阶段的患者。此时,患者还未出现临床、生化或组织学方面的特征。
PBC的典型症状是疲劳和瘙痒。皮肤抓痕、黄疸以及肝脾增大虽不是特征性的体征但较多见。黄疸通常出现在疾病过程的晚期,但也可见于20%~40%早期阶段的患者。90%~95%的患者是女性,发病年龄通常在30~65岁。其他的症状是右上腹痛、厌食等。瘙痒可出现在疾病过程中的任何时期,并且随着疾病的进展偶尔可能缓解。相反,黄疸通常是持续性的,同时也是判断预后最重要的指标。PBC其他的临床表现包括皮肤色素沉着、黄瘤、黄斑瘤。晚期患者可出现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肝硬化并发症的表现。由于肠腔内胆盐缺乏导致脂肪泻常见,脂肪泻也可能因为胰腺胰酶不足或PBC患者有时伴发的乳糜泻有关。由于病情严重导致骨质疏松,患者可能发生自发性骨折。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由肝炎病毒所导致的肝功能异常已为大家所熟知,并已有了一定的防范意识,如:乙肝疫苗全民接种、血液制品管理和抗病毒药物的使用。然而,非病毒性肝炎导致的反复肝功能异常却令许多患者和临床医生困惑。反复碱性磷酸酶升高且伴有明显瘙痒、黄疸的患者,在排除病毒性肝炎以及药物性、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常见病因后,应考虑PBC的可能。尽早明确病因,采取相应治疗将有助于病情的控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