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味 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有的具香气,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温肾壮阳,适用于外感表症、气滞血瘀症、风寒痹症、肾阳虚亏症等。如荆芥、紫苏、陈皮、木香、当归、郁金、韭菜子、蛇床子、菟丝于等。
2、甘味 口尝味甜,能调和脾胃、补益气血、缓急止痛,适用于机体虚弱,功能不足之症,和某些拘急挛痛,并能调和药性,如甘草、党参、熟地、饴糖、黄精、枸杞子等。
淡味 能渗湿利水,治疗水肿、泄泻、淋浊、癃闭、小便不利等症,如茯苓、猪苓、泽泻。
3、酸(涩)味 具收敛、固涩作用,适用于自汗、盗汗、久泻脱肛、尿频失禁、遗精带下、崩漏下血等症。如龙骨、牡蛎、山茱萸、赤石指、禹余粮、罂粟壳、桑蝶蛸、覆盆子、芡实、莲子、金樱子、陈棕炭、仙鹤取等。
4、苦味 能清热解毒、燥湿、泻火、降气、通便,适用于热症,湿热症、痈肿疮疡、喘咳、呕恶等症,如山栀、大黄、黄连、苦参、杏仁、厚朴等。
5、咸味 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平肝潜阳,适用于大便秘结、瘰疬痰核、瘿瘤、肝阳头痛眩晕,如海藻、昆布、芒硝、肉苁蓉、羚羊角、石决明等。
气(性)、味是药物性能的两个方面,两者密切联系,共存于一体之中,决定着药物不同的功能和主治,因此,必须把气和味两者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做到对药物的全面认识和正确使用。如同性药物有五味之差,同味药物各有四气之不同,同一温性药物有辛温(苏叶、生姜),酸温(五味子、山萸肉)、甘温(党参、白术)、苦温(苍术、厚朴)、咸温(蛤蚧、肉苁蓉);同一辛味药物有辛寒(浮萍)、辛凉(薄荷)、辛温(荆芥)、辛热(附子)、辛平(佩兰)。性味组合相同的同类药物,其主要作用大致相近,如苏叶、荆芥、葱白均辛温,都有发汗解毒的作用。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有别;性同味异、味同性异功效上有相同和相异之点,如同为寒性之药,它们共同之处为清热,由于味异而不同之点更多,栀于苦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浮萍辛寒疏散风热、利水退肿;地龙咸寒清热定凉,通痹平喘,五倍子酸寒收敛降火。又如同为甘味之药,共同之处均有补益作用,然黄芪人参甘温补气、石斛、天花粉甘寒清热生津,柏子仁甘平养心安神。更有一性而兼两种以上味者,体现了药物作用的多面性,如桂枝辛甘温,当归甘辛温,按药物功效之主次,药物的味亦有一定的序列。
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何研究中药的作用,仅仅依据药物的四气五味是远远不够的,各种药物的作用,都是它含有成分的生理效应,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如辛味药含挥发油、皂甙,甘味药含糖类及一些营养物质,酸味药含有机酸等,苦味药含生物碱、黄酮类物质,咸味药含有一些无机盐类物质,所以必须引进现代药化、药理等科技知识加以研究、整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