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孩子间发生冲突不可避免,家长应正确对待

家庭医生在线 2011/10/31 1:06:41

  

  有些父母常为自己的孩子经常“惹是生非”而烦恼。其实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的事,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冲突是不需要成人的干预,很快就会过去的。所以常常在幼儿园或是孩子玩耍的场所都能够看到,两个刚刚打过架的孩子很快又在一起玩,而且玩得很开心。专家认为,孩子之间的打架其实也分“七招八式”,家长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误读了孩子的心理。

  一、挑逗式:“嘿,把你帽子扔臭水沟了!”

  在幼儿园,东东抢了小敏的帽子,边跑边喊:“哦,追不着喽!我把你的帽子扔臭水沟去喽!”小敏被气得嘤嘤地哭了起来,眼看着东东把自己的帽子扔到了草堆里。

  行为翻译:快来和我一起玩吧!

  专家认为,东东的“挑逗”其实是儿童间非常常见的社交行为,是善意的,其隐含的内容实际上是想和小敏说:“快来和我一起玩吧!”如果小敏的家长能够这样理解小朋友的心理,鼓励小敏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就会出现一种令人愉快的结果了。

  “一个会挑逗他人的孩子,说明他的智力发育有了飞速的成长,能够利用自我设计的游戏来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力,进行友好交往。同时,如果其他小朋友开他的玩笑,他也能够快乐地接受,并且利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对方的挑逗,是请小朋友参与到游戏中的一种行为。”

  二、扭打式:不“打”不成交!

  有一天,邻居几个小朋友到莹莹家去玩,不一会,却互相抢起玩具来。原来,莹莹她们玩过家家,两个小朋友都想扮“妈妈”,抢着一个漂亮的帽子做道具。不过抢了一会,就自然地好了,你推我一下,我拽你一把,孩子们似乎比以前更亲密了。

  行为翻译:我想亲近你!

  专家介绍,在儿童交往当中,大约10%的游戏行为并不是那么温柔的,两个或者多个孩子经常纠结在一起,身体冲撞、扭打摔跤。在这种游玩当中,孩子们体验自己的力量,发现自身的强度和限度,增强自信心,并且发展友谊。

  专家表示,一个什么东西都不摸、什么人都不碰的孩子,会变得没有感情,冷漠畏缩,无法和他人交流。女孩子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表现还不是最突出的,通常男孩对于自己喜欢的人肢体动作要更多些,而且有时候出手也会比较重,这就会引起有些家长的误会,总以为这个孩子在欺负小朋友、要打人,实际上他是一心一意在和小朋友玩耍,想要亲近小朋友。

  三、攻击式:“你占了我的地盘,走开!”

  小军看着站在滑梯顶端的小强,很好奇小强在做什么,然后自己也上了滑梯。小军想先滑下去,小强觉得是自己先占了滑梯,想自己玩,小军应该等着。结果比较强壮的小强突然采取了一个最直接和最粗鲁的方法:不管不顾地推了小军一把,想把他推下去,小军吓得哭起来。

  行为翻译:孩子们不愿分享

  专家表示,进攻行为在孩子游戏过程中是很常见的,孩子将进攻行为当作一种工具或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争夺玩具甚至在争抢的过程中出手打人,这种进攻行为只是儿童思维自我中心性、不能延迟满足,并且尚未掌握语言交流的一种正常表现。孩子“不愿分享”也是原因之一。幼儿的“自我中心”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绕开的过程,但家长应该对此予以适当引导,让孩子慢慢学会更多的与人沟通的技巧。

孩子间发生冲突不可避免,家长应正确对待

  孩子打架怎么办?

  幼儿园里宝宝间的磕磕碰碰是难免的事儿。小朋友成成在幼儿园没犯事儿,却还是被老师电话叫了家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孩子在幼儿园冲突别大惊小怪

  孩子在家里受到千般宠爱,到了幼儿园,他必须去承受集体生活的压力,最后适应集体生活,并享受集体生活带来的快乐。既然这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也是孩子头一次遭受来自集体和他人的压力,那就正好把它当作磨练孩子意志、适应社会的机会……


  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现在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技能,更不善于用身体语言表现自信、友好和平和,缺少正确的交往。而一个人的交往能力常常会决定他的才能是否被社会所认可。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学会社会交往。

(责编:方徽雯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宝宝胆小吗?宝宝好像胆子特..

宝宝胆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性格的,也有环境造成的,比如遭受到欺侮因而在交往时退缩等等,而且先天的和环境的往往交织在一起造成问题。儿童的性格千差万别,在良好的教育和环境中,都可以正常发展,成为良好的性格。胆小是一种退缩行为,但在良好的教育和环境中,也会适当改变,与人正常交往。对待胆小的孩子,可以试着采用以下的方法:第一,思想上认识孩子是胆小的性格,但并不是“坏”,不要苦恼,要积极对待。第二,和孩子讲道理,小朋友如果抢了她的东西,要礼貌地要回来,对方不给,可以找老师,不要放弃又退缩。第三,和老师联系,把孩子这种性格对老师讲,当发生问题时,希望老师支持她,并教育对她不友好的小朋友。第四,常带孩子去有孩子的邻居、亲友家串门,给她创造小型的交往环境,如果发生争执,可以现场处理。而且和她在一起玩只有一个小朋友,场面比较好对付。第五,常常讲些勇敢的小朋友的故事,用故事中主人翁的行为来间接地教育她。第六,打架,也就是对抗行为,在儿童发育成长的过程中,常会碰到双方不一致的事,往往会互相打起来。这并不是应该鼓励的行为。家长在这里说:“他似乎天生就不会打架,从没打过别的小孩”,好像打架是好行为,不打架是懦弱、是没骨气、这就错了。碰到孩子们打架,应该拉开,分别谈话、教育,让他们认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什么是好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碰到问题(比如大家都想玩小汽车,而小汽车只有一辆)应谦让(让对方先玩),而不是抢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使对方受到伤害。这些道理多讲了,你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都会接受,而表现在行为中,你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绝对不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去和别的孩子打架(当然,适当的自卫还是要的,但这不是反击),好像这才是“英雄”,你的言词中好像有这个意思。参考文献:导医网

Q:我女儿十三岁了,今年上初二。初

你好这位网友,你的这种情景,(1)青少年早恋,改变老师和家长对早恋的态度青少年出现对异性的渴望,是人生发育到某一特定时期所发生的自然变化.伴随着性的成熟,朦胧的性意识开始转变成自觉的追求.年轻人会逐渐对异性出现好感,渴望亲密交往,同时还会出现性的欲望,并以各种方式去满足.对发生恋爱的青少年,要尊重他们的感情,理解他们的行为.既不能过分敏感,又不能视而不管,对青少年异性之间正常交往不要横加干涉,把友谊交往误认为早恋.一旦青少年发生恋情,不宜采取压制,打击,惩罚等方法解决.青少年的恋爱常表现情感炽热,强烈,秘密性强,片面性大,因而理智脆弱,承受感情挫折力极弱.如何引导,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才是关键问题.恋爱的欲望本身是正常的,完全没有才是病态,无论脑内怎么想都可以,但要限制在一定的行为规范内,家长越控制越会出问题.  (2)帮助青少年分析自身的情感循循诱导,进行性教育,帮助他们消除性神秘感,区分友谊和爱情的关系.使他们领悟到:青春期后对异性产生好感和爱慕是正常的,但由于心理尚未成熟,各种价值观均不明确,又缺少生活经历,接触范围有限,对异性的爱慕多是非特异性的.一些青少年会有这样的感觉:喜欢A的沉稳但相处又会感到没有激情,喜欢B的博学又不能接受B的高高在上……治疗者要帮助其分析,这并不是青少年自认为的“不专一”.  (3)帮助解决性心理烦恼青少年早恋者,往往因恋爱或社会的压力而造成内心剧烈的冲突,严重的影响学习,影响身心的健康.处理好早恋所致的内心冲突及社会环境冲突是保证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关键.  对于那些一方面想恋爱,另一方面又怕影响学习的青少年,治疗者应让其充分承认自己的感情,允许这种感情发生,并保持一定来往.压抑越深,反抗越强,越怕影响学习不与异性来往则越易向往异性,产生焦虑或各种神经症.青少年处于依恋一独立的冲突阶段,家长过分约束孩子与异性的交往,会引起孩子的逆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谢谢你的参与

Q:为什么孩子会感到害怕?

孩子害怕,皆因缺乏安全感。人类行为的动分为两大类:一是对满足的需求,二是对安全的需求。前者是生物性的需求,包括对食物、睡眠和休息等的需求,这点就当今中国而言,相信绝大多数家庭都可以做到;后者是心理性的,包括他尊、自尊、友谊、爱、归属和依赖等,指超出身体组织和器官需求之外的一切活动的需要,这点就因家庭环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了。 如果孩子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能够对孩子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孩子就会感觉舒适与满足,继而产生安全感。 安全感是学龄前儿童乐于与人交往、建立积极情感关系的保证,也是他与人进行交往、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一般而言,当儿童拥有了安全感,他就敢于接近别人,与人交往,尝试建立信任关系,并从中体验到快乐,继而产生进一步与人交往的意愿,使社交能得到提高。反之,如果儿童缺乏安全感,那么他多不敢或不愿与人交往,行为上就会表现为退缩。 帮孩子寻回安全感,父母责无旁贷,该怎么做呢? 首先,为孩子营造一种融洽的环境,避免家庭冲突。 从大的方面来说,安全感先是需要国家和社会给我们每个人包括孩子,提供基本的安全保证,再就是家庭环境了。当前国泰民安,故在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中,家庭的影响显然更为突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父母的关系,会对孩子的安全感产生直接影响。如果父母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即使有矛盾,也懂得避开孩子去解决,这样就有利于孩子保持平和的心境;如果父母经常吵架,甚至拳脚相加,则会使孩子长期处于惶恐不安之中。 其次,给孩子足够的关爱,不能打骂孩子。 不爱孩子的父母是极少的。问题是,现在有许多父母,往往在物质方面溺爱孩子,在教育方面却粗暴对待。 “养不教,父之过”,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需要父母的教导。不管孩子的言行举止是否令人满意,父母都应积极关注孩子;即使孩子做错了,也应该告诉他为什么错,如何做才正确,等等,而不是以粗暴的打骂方式进行教育。 打骂孩子是当代教育理论所反对的,许多父母也知道这不好。然而,由于打骂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至今仍有许多家长甚至教师,把它作为对付孩子的灵丹妙药。打骂孩子,出发点可能很单纯,就是要孩子听话,按照家长的意愿去做。但不知有没考虑过,这些惩罚或威胁会给孩子的未来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事实上,它对有些儿童确实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最后,及时和幼儿园老师沟通。 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时,应该及时和老师沟通,看看他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不是以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来解决问题。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内心是很可怜的,他往往不能融入他所属的群体,同时也容易被他所属的群体所排斥。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