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从1914年开始应用奎尼丁治疗心律失常以来,药物治疗心律失常已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药物对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功不可没。抗心律失常药主要分为四类:Ⅰ类——钠通道阻滞剂,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Ⅳ类——钙拮抗剂。这四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参差不齐,其中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的效果最好,这类药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脏疾病效果好,但对心脏以外的器官如甲状腺危害较大,因此有人称这类药物为“桥梁类”药物,只可短期使用。
近年来,伴随着医疗科技的迅速发展,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成为心律学发展的里程碑。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运用导管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取得满意效果后,射频消融术现已成为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此外,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和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基质的认识,经导管射频消融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断提升,因此,在经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早搏和特发性室速/室颤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室速/室颤的经导管消融治疗,已引起全世界众多心电生理学家的目光,被认为是心律学领域的下一个突破口。最新公布的EHRA/HRS经导管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已明确出对于有复发室速的患者应当尽早行经导管消融治疗。
展开剩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