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好孩子需要“坏”父母》连载——与儿童有关的生物学知识

家庭医生在线 2010/11/22 16:21:52 举报/反馈

  一只雄性乌鸫幼鸟和一只雌性鹅的雏鸟之间的差别再也不能更大了 ——雄性乌鸫幼鸟刚出生时还没有长羽毛,眼睛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没有方向感,没有行走能力;但是鹅自出生之日起就披着由自己的羽毛织成的“裙子”,它们会用自己的眼睛辨别方向,几乎是一落地它们就可以蹒跚着离开孵化自己的窝,出去觅食。著名的哲学家兼自然科学研究者洛伦茨 ·奥肯( Lorenz Oken,1779—1851)①曾经将这两种差异极大的动物类型分别命名为“尚需在窝中喂食的幼鸟”和“即将离窝可以自己觅食的雏鸟”。

  人类的婴儿既不属于“尚需在窝中喂食的幼鸟”类型,也不属于“即将离窝可以自己觅食的雏鸟”类型。因为人类的婴儿在出生之日就可以用眼睛看东西了,而不是像乌鸫幼鸟一样,刚出生时是“盲人”——与“尚需在窝中喂食的幼鸟”不同,人类婴儿的感官系统从出生时起就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了,在所有感官中,视觉处于核心地位。从这一点来看,人类可以说是天生的“视觉动物”。①

  有一个事实大家或许都知道,新生儿与“第一关系人” (通常是父母 )之间的眼神接触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②现在研究人员已经搜集到了大量的资料, ③这些资料可以证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一直低估了新生儿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事实上,人类的婴儿自出生之时起,就已经做好了与自己最重要关系人进行交流,尤其是和自己的妈妈进行交流的准备。“在人耳能够听到的声区范围里,新生儿可以通过声频对声音加以辨别,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反应也具有‘选择性’。对于距离自己瞳孔 20厘米的物体,新生儿可以看得最清楚,这刚好是妈妈哺乳或用奶瓶给宝宝喂奶时,宝宝的眼睛和妈妈的眼睛之间的距离。 ”④眼睛是人脸的“核心”部分,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眼部的肌肉系统逐渐具有了表达思想和传送信号的功能 ——每一种面具,即使是万圣节晚上的专用面具(这种面具紧贴在佩戴者脸上,风格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尽最大可能让他人无法辨认出佩戴者是谁),覆盖眼睛的部分都会被尽可能的减少。

  一个光斑在与光斑亮度相同颜色不同的背景上移动时, 15天大的婴儿可以立刻注意到这一点,并且视线可以紧紧地捕捉住光斑 ——这意味着, 15天大的人类婴儿就已经可以区分颜色并感知物体的运动了。外形相同的物体与我们眼睛之间的距离不同,但是它们在我们视网膜上却会呈现出一样的图像。尽管如此, 6~ 8周大的人类婴儿还是能区分出其中的差别,不会将两个外形相同的物体看成是同一个 ——结合视差(因眼球运动而产生错觉,认为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趋同现象(两眼视轴间的内部角度)和横向差异(左眼视网膜上呈像和右眼视网膜上呈像之间的细微差异) ①等手段(视觉空间深层结构原理:人的左、右眼有间距,造成两眼的视角存在细微的差别,而这样的差别会让两只眼睛分别观察的景物有一点点的位移。人类之所以能够产生有空间感的立体视觉效果,恰恰就是受益于这种在医学上被称之为视差的位移),他们推断出自己看到的不是同一个物体。三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可以将眼睛聚焦于(或“用锐利的视线盯着”)自己视觉范围内的任何一点 ——像 F.W.德内克医生描述的一样,这时的孩子可以“想看见什么就看见什么”。②

  人类婴儿的感官系统发展得快速且健全,但是他们运动机能的发展状况却完全相反 ——整体状况只能用非常缓慢来描述。为此,人类的婴儿被称为是“次生尚需在窝中喂食的动物”。①地球上再也没有任何一种生物需要用如

  此长的时间来练习“独立自主”(完全按照字面理解这个词,独立自主,用自己的双脚站立起来),学会“用自己的双脚站立行走”。更不用说,在有些特殊的文化群体中,大人们会用绷带将孩子缠住(“包扎”)或者使用其他类似的手段(如使用“蜷缩床”),以此限制孩子的行动能力, ②这会让婴幼儿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学会站立。和学习站立一样,“人类的婴幼儿还需要经历不同的生理发展阶段 ——开始学习走路、青春期 ——直至成年。人类完成这些发展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与黑猩猩幼仔相比足足多了一倍。 ”③

  人们将不会走路的小孩子称为“需要被背着或被抱着的人”。在这一段时间里,孩子最先需要认识到的事情是,他们需要紧紧地依赖周围与他们相处的人。因为唯有依靠这些人提供的物质和情感方面的“养料”,他们才能够存活。当孩子有自我行动能力的时候,上述情况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孩子的视觉和发育成熟的运动机能相互合作,这种合作产生的后果就是小孩子的好奇心被完全地激发起来,他们轻举妄动的机会也会增加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周围人会因他们的行为而感到担心,但同时又带着好奇。周围人与他们之间的眼神交流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表达周围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不要再那样做!”当孩子围绕着有犄角的物体来回爬走,或者做一些其他的具有潜在危险的行为时,周围人总是会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他们,用眼神制止他们的行为,以防他们受到伤害。

  “宝宝在拐角处爬行:前面是自己的妈妈。如果我转身朝相反的方向爬,她还会留在那里,张开手臂等待我吗?宝宝总是不停地测试自己的妈妈,快爬到妈妈的面前时,他们突然转身,看妈妈是冲自己微笑,还是使用蛮力制止自己接下来的行为。在这个爬行的过程中,宝宝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了,而不是只能依附于妈妈的‘软脚虾’。即使妈妈在厨房里,我也可以安然地在客厅里度过自己一个人的时光。其实,宝宝在这样做的时候,他们的心中一方面充满了勇气和征服欲,另一方面也还带有恐惧。他们也会害怕接下来的冒险行动,并担心自己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宝宝从小就经历了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冲突:一方面希望能够进一步‘向外’发展,能够不依赖于他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能够回归到大人们的怀抱。自我意识形成和思想交流之间的固有冲突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内容,这种冲突会一直伴随着宝宝的成长过程。但是无论如何,宝宝都必须自己踏出人生的第一步。至于如何克服或解决这种冲突,宝宝的做法和尺度则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我是如此虚弱,我应该听妈妈的话,否则我会和她走散;或者我可以拒绝她的帮助,自己做出一番‘有成就’的业绩来?孩童早期的自我意识形成步骤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孩童的肢体运动机能和运动兴趣无关。 ”①${FDPageBreak}

  有些基本冲突是对孩童的成长发育有利的,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米莎 ·希尔格斯( Micha Hilgers)曾经对此进行过专门的描述。在幼童研究学中,有一个简明扼要的概念叫做“安全堡垒”(或者“安全基地”),是幼儿对父母尤其是母亲依附模式的一种 ——依附人物所起的心理作用在于成为幼儿的“安全基地”,借助此基地,幼儿方可能探索世界 ——其实父母尤其是母亲作为“安全基地”的时间并不只局限于人类的“婴幼儿时期”。小孩子总是在冒险,试图尽可能地远离自己的妈妈,带着好玩的心态去认识这个陌生而又新奇的世界,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妈妈就在自己附近,她总会保护自己,并在适当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在独自去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他们会不时地去确认自己的妈妈是否还在旁边守候着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两次确认之间的时间间隔会变大。一旦发现自己的妈妈不在那里了,自己的期望落空了,他们会停下自己的探索行动,开始号啕大哭。这种行为模式并不只是人类小孩的专利,通过对其他灵长目动物和高级哺乳动物的观察,以幼小的狮子为例,“它们跑到附近的小溪中,用自己的爪子拍打水面使水面发出声响,追逐着水波前进嬉戏;它们互相追逐,和其他的同伴打着玩;发现了新鲜有趣的事物后,它们可以连续玩上几个小时。这一切都是小狮子们生活的真实情况,但出现这一现象的前提条件是,小狮子们的妈妈必须是在场的,母狮在一旁守护着它们,它们的安全有保障。 ”①

  与其他的动物相比,人类的小孩在幼年时期都要依附于他人才能生存,并且依附于他人的时期还极其漫长,完全发育成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小孩需要学习的东西也与其他的动物幼仔不同 ——这段时间的学习状况会对他们的一生都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人类小孩需要学习抽象思考和使用语言。除此之外,他们还要了解这个复杂社会的文化传统和 行事规范,唯有如此,他们才有可能完全适应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化。但是有一个事实大家都再明白不过了,那就是这个学习过程极易受到外界干扰。另外,由于小孩子的学习过程复杂且漫长,所以尚处于学习阶段的孩童需要有人为他们提供安全保障,并对他们进行妥善的照料。

  大约在 200多年以前,有一位名叫约翰 ·戈特弗利德 ·赫尔德( John Gottfried Herder)的德国哲学家将人类称做是“造物主手下的自由子民”。这位哲学家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人类通过生命的进化过程完完全全地改变了自己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类借助自己的特殊能力和由自己带来的文化发展,不断使人类的自由度达到新的水平。换一种形象的说法:“大自然这位母亲”教会了我们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这些客观规律一直影响着所有事物的发展。但是自几千年前,有些事物的发展就已经逐渐开始与大自然不同步了,他们的发展过程早已经慢慢被改变,人们取得了新的发展成果,同时也为这个世界添加了新的行事准则。现在,维持这个世界运行的程序并不是一个完全区别于以往的、崭新的程序,但是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说,现在的这个程序绝对比以往的任何一个都更加复杂。(例如,现在的这个程序可以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但是也可能更快地就被放弃。)

  这个规则也适用于人类与其后代之间的关系。人类与其后代之间的关系基于人类的生理前提,但是这种生理前提却不能保证人类与其后代之间的关系绝对牢靠。人类生命的进化过程决定了我们在适当的时候需要且必须要扮演起父母的角色。但是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也发生了变化,最初作为父母的人类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而现在这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性格正逐渐从人类身上减少甚至消失。“不同于动物世界中的父母,人类世界中的成人包括亲生母亲,他们都逐渐变得不再愿意受制于大自然,不再愿意使用天然的、与孩童行为相适应的规则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以孩子为主,全心全意地为孩子付出。)从人类独立自主和自由选择权的角度来讲,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变得与原来不一样了。这种改变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①

  改变影响到的当然不只是孩子,父母也在受影响范围之内。在是否成为父母这个问题上,有人放弃了自己的自由选择权利,甚至连选择的机会都完全放弃,以此来表明自己不是“基因的自私性”的拥护者。并且,现在这种情况似乎越来越常见, ②但这一切其实通常都是假象。人类的进化使得我们拥有了其他动物不具备的能力,我们有自我意识,对于可以预见的事情,我们能够早为其做安排 ③(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曾经在《预演能力》中,康拉德 ·洛伦茨在《忙碌于想象空间之中》对此都有提及)——但是我们具有的这种秉性却是天生具有矛盾性的,因为这种秉性一方面将大量的对未来的恐慌施加在我们身上(对未来的恐惧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甚至可以演变成对自身死亡的恐惧),而这种恐惧会对我们的一生都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只有人类才会将自己看到的事物进行加工并反映在大脑中,形成意识。这种人类专有的意识在作用于“文化进化”的同时,也会为我们带来新的束缚。这些束缚中的某些部分与本书的主题 ——不同辈分人群之间的关系 ——有一定的联系。${FDPageBreak}

  人类对自身所处社会的文化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造成这种影响的最基本原因则是存在人类和时间以及人类和自身生活之间的特殊交流。“缺乏前瞻性,处理事情时没有合理的计划,所以猿人不能作为最聪明动物的代表。这是猿人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也是一再被动物专家们多次提及的猿人的缺点。”生物学家诺贝特 ·比绍夫( Nobert Bischof)曾经这样说道, ①“当眼前的食物充足时,没有任何动物会想起,它们应该再另外储备一些食物,它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储备食物,以备自己将来不受饥饿的折磨。虽然有些啮齿类动物和鸟类会有储存食物的行为,但它们却是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进行这些行为的,它们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它们受到了自己直觉和天性的支配。与之相比,人类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以下的这些行为总是会在人类的生活圈中出现:尽管离剧院演出或球赛开幕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早已经开始为入场券谋划了;为了让自己在即将到来的冬天有足够暖和的衣物,我们在依然十分炎热的夏末就开始张罗冬季的衣服了;外出旅行时,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旅行目的地的环境,能够消化当地的食物,出门之前我们会先准备好一堆药物;即使没有要下雨的迹象,我们也会在外出的时候带一把伞,做到‘未雨绸缪’;我们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计划自己的生育状况,必要时可以阻止自己生育 ……人们熟悉自身的生存条件并对不利于自己生存的地方加以改进,采取合适的措施使自己生活得更好,并不是高度文明以后的社会里的特有现象。即使在文明程度发展不高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做出上述的部分行为了。而这些行为在动物世界中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有人提出了新的构造原理说。 ”

  但是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向我们证明,人类生命进化带来的变化并不一定都是正面的 ——新的构造原理、时间在人类意识上的呈现都有其阴暗面。我们需要为自己人类的身份付出代价,比如,我们很早就知道自己的存在具有暂时性,我们在将来的某一天必定会死亡,我们对未来怀有恐惧之心,有异于其他所有动物的行为倾向,由于对未来的恐惧,有些人在自然死亡来临之前选择自杀。因为人类有时间意识,所以折磨人类的不仅有对未来的恐惧,还有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由于“对于人类而言,时间的茎轴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在时间的茎轴上,不仅有一个分支指向未来,还有另外一个分支延伸到过去……因此,人们不得不一方面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另一方面又要忍受不能忘掉的过去的折磨”。①

  “一方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感到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让人不堪负荷的过去的阴影 ——这样一来,有一件事情就变得很明朗了,伴随着人类越来越复杂多样化的前途,人们需要面临的潜在危险也加倍了,并且现在这种潜在危险还开始危及不同辈分人群之间的关系。同时,由这种危机带来的还有好斗以及人们的侵略性,而这种好斗和侵略性恰恰就植根于人们一直引以为豪的、只有人类才具有的‘代表理性的’意识。这种能力 ——就像伊萨克 ·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此人的‘兼职工作’是写科幻小说,并以科幻小说作家的身份而闻名于世;在‘主要职业’这一方面,他只被认为是一个爱吹牛的生物化学教授)曾经写到的一样 ——我们了解到,有些东西对我们而言十分重要,就像为了存活下来而去进行的拼搏一样重要。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食物,不再是每天必需的面包,不是存活下来;更确切地说,我们需要的是找到一种方法,借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拥有比别人更美好的未来。在其他动物的世界中,因战利品而引起的争端会持续很久。只有一方完全胜利并将作为战利品的食物吞下去以后,这种争端才会结束。由于智慧的人类拥有先见之明,所以他们可以想象到,长时间缺少食物必将导致的结果一定是饿死。他们甚至可以随时推算出自己在缺少食物的情况下,究竟什么时候会死掉——即使这种情况并没有真的发生。针对这种情况,人类采取了有效且持续时间很久的措施,他们会共同商议如何分配暂时充足的食物。通常,唯有参与分配的某一方受到重伤或者死掉以后,这种分配方案才会被终止。当参与分配的双方都不能再获得食物,或者作为失败的一方遭受重创、胜利的一方长期独吞食物的时候,分配共同财产的方案也会随之发生变动。人类总是足够的聪明,他们会永远记住自己曾经的失败,并从中吸取教训……除了人类以外,真的没有其他的动物会愿意因复仇而丢掉自己的性命(或者为了抵御别人的报复而丧命,因为死去的人不能再为我们复述事情的经过,也不能将事情发生过程再排练一遍)。①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就要比其他的动物邪恶。与其说人类邪恶,不如说人类比任何其他物种都聪明,为了使自己在将来的某一天有足够的能力去复仇,他们可以长时间地、足够清楚地记住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对于其他的动物而言,基本上只有三件事会引发它们彼此之间的冲突,这三件事分别是食物、繁殖和后代。但是对于拥有预见推测和记忆能力的人类而言,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有争论值,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去考虑,有没有必要为了这件事情去引发与他人之间的争论或冲突。 ”②

  没有其他的任何动物能够像人一样,有能力发展出与人类社会相似的文化,并坚持将这种文化一直传承发展下去;没有其他的任何动物能够像人一样,会使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培养后代的文化能力,使他们能够熟悉并适应自己所处社会的文化。人类与其他动物的这种区别也意味着:成为大人会使孩童走进一个崭新的、充满各种机遇的宽阔世界。但是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孩童在走向成年的道路上需要负担的也更多。在人类群体之间,有一种很具有典型性的现象,那就是在孩童培养自己独立自主能力的过程中,老一辈和年轻一代之间总是充满了冲突,年轻的一代将老一辈称为“老独裁者”,而这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的世界中并不常见 ——保证“老一辈”的优先地位,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特有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因人类文化中的宗教、传统和习俗而得到保障,与生物进化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 ①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讲,当一个个体完成了传承自己基因物质、扩大自己族群的任务以后,与之前相比,这个个体的存在就变得比较无足轻重了 ——存在价值更低的是完成了繁殖任务且变得衰老的个体。在很多动物群体中,这一理论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并被彻底地加以实行。在昆虫界和除了人类以外的哺乳动物世界中,衰老的成员即使没有被族群抛弃,能够滞留在族群里,它们也需要面临巨大的危险。以蚂蚁和蜜蜂为例吧,最辛苦且危险的外勤任务都是由最年老的工蚁和蜜蜂去完成的;年老的澳大利亚打手树蚁(蚁亚科)甚至不能住在巢穴里,它们住在洞穴外面前哨的位置;在野生几内亚狒狒(狒狒属)群体中,雌性狒狒在绝经以后需要担负的任务是保卫群体的安全,抵御其他流浪群体对自己族群的攻击,需要开拓或抢占新的领地时,这些年老的雌性狒狒还需要充当开路先锋。另外的一种情况是,年老的成员被视为游离于群体之外的、脾气古怪的老家伙,群体里的其他年轻成员会认为它们是不合群的存在,直至死亡将它们带走 ——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雄象身上。上面的这些观察结果都是由生物学家汉斯 ·库摩尔( Hans Kummer)总结的,对比这些结果以后,他曾经诧异地说道,我们人类让他感到吃惊,因为“与那些动物的做法相比,我们人类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手段”。②库摩尔还特意提到了一些人类特有的现象:“出于对伦理道德的考量 ……上面提到的出现在动物界中的现象不可能出现于人类社会中。 ”

  前面已经提到过,人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动物,但是我们可以用下面的这段话对人进行简要的概括。整个情况是这样的: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每个人都带着一些“嫁妆”,而基因遗传物质则是这些“嫁妆”中的必备物件。这些“嫁妆”会制约我们各种能力的无限发展,尽管如此,它却不能决定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基因决定了男人与女人的差别,但是承认他们不同地位的却是这个社会 ——上千年来,情况就已经是这样的了。相似的情况还有,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具有决定意义的教育理想;关于一个个体是否选择生育子女问题的讨论。哈佛学者史蒂芬 ·平克( Stephen Pinker)在声明自己决定不要小孩子时,结合进化理论和社会生物学理论的知识,利用通俗的语言将上述情况总结了一番 ——如果这个决定不受自己基因的支持,那么基因可以自行选择不再继续传递…… ①

  人类的文化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会对我们的遗传物质产生影响(有时灵活性本身是与我们的遗传物质对立的)。也正是由于人类文化的这种高度灵活性,共同生活过程中,出现于不同辈分人群之间的问题才会成为最常被讨论的话题之一 ——从人类历史开始之初直至今天。 ②我们人性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未来怀有恐惧,同时又不能忘怀过去。在不同辈分人群关系之中,这种特性会得到什么样的体现,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责编: )

展开剩余内容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
相关文章推荐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