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地震

地震时如何避险?

家庭医生在线 杨国安 04月22日

本文作者:家庭医生在线医学委员会 杨国安主任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震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受灾面积大,现场极其危险,可以引发火灾、海啸、毒气泄露、细菌扩散、灾后瘟疫等,可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损失,给人巨大的精神打击,诱发各种应激性心身疾病。

地震如同自然界的刮风下雨一样,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平时我们要学习和掌握地震的规律、特点和抗震防灾知识,掌握避震自防能力;遇到地震时,我们要正确对待,临震不慌,采取临时躲避方法,震后要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要相信科学,不听流言,消除恐震心理,听从政府统一指挥,积极参与抗震救灾,这样就可避免或减少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

1、抓住机会逃离险境

地震时,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争取充分利用这短时间,抓住机会迅速脱离险境。如果不能逃离险境,则迅速采取避震措施。

2、注意选择撤退路线

获得地震预警后,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乘坐电梯,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正在用火时要迅速关掉煤气或电源开关,熄灭明火,然后迅速撤退。

3、要善于临时避震

如果来不及离开房屋时,要善于临时避震。打开门窗,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选择构架结实、能掩护身体、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或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避震,如躲藏避在厨房、卫生间;或躲到桌子、椅子或床的底下;或躲在离窗户较远的角落,或者躲在坚固的门旁边、机械设备旁边。若在楼房里,千万不要跳楼。

4、要防止意外损伤

选择好避震地点后,要注意保护头部和脊椎等要害部位,注意闭目、用鼻子呼吸,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防灰尘呛人或入眼。避开落下的灰泥、砖头、照明、吊灯设备以及其他物品。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书架、瓷器柜以及其它可能滑倒或倒塌的家具。应注意远离大镜子、玻璃窗及易掉落的悬挂物,不要靠近窗边或阳台。

5、要向开阔地点转移

如果可能,要向到远离各种危险的开阔地点转移,但要远离海岸线。要注意避开山脚、山坡、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如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远离有玻璃幕墙的建筑、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天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等。不要沿街跑。不要返回室内。

6、不能在车内避震

汽车应当立即停止运行,更不要强行通过桥梁、隧道等危险路段。乘客不能在车内避震。车要停在安全地方。

7、遇到特殊危险莫惊慌

地震时可引起燃气泄漏、火灾、毒气泄漏等,这时切莫惊慌,要注意防护。燃气泄漏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遇到火灾时,要低身爬行,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毒气泄漏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注意不要顺风而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

8、地震后被埋压时设法自救

地震后还会发生余震,如果被压或被埋,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这时要稳定情绪,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设法脱险。要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谨慎扩大活动空间,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和余震时再被埋压。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后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如果身体受伤,可撕破衣服包扎伤口,不要让血再流。如果长时间没人来救,你应该耐心保护自己,不要乱叫乱喊,要保持体力,待外面有动静时再大声呼救或敲击或打开收音机或用硬器击打墙壁,使人能判断你被埋的位置。

9、地震后急救和防病

清点家庭、邻居、单位和周围的人员伤亡情况,不要着急把重伤员送往医院,除非他们有生命危险。在所有接近废墟和玻璃碎片的地方都要穿好鞋子。注意饮食安全和个人卫生,不喝被污染了的水,不吃污染或腐败食物,要从热水器、水箱、融冰块以及蔬菜罐头中取水应急。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要搞好环境卫生,选择合适地点搭建临时应急厕所,并及时进行卫生处理或掩埋;确认下水道未受损坏之前不要冲厕所。按规定服用预防药物,增强身体抵抗力,防疫灭病。主动接受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水平、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调节努力。

10、听从政府统一指挥

不要听信和传播流言。除非是非常紧急,否则不要打电话,要开收音机收听有关信息。相信党和政府,听从统一指挥,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祈福四川祝福平安

更多文章推荐阅读:

地震来袭 如何应对心理恐慌和哀伤情绪?

地震灾难后 4类人应接受心理干预

(责编:贝贝 )
分享
相关资讯 更多
相关问题
相关健康数据
热门头条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