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医药行业

方以德:内地在生存质量研究方面的潜力和空间很大

家庭医生在线 李波祺 09月18日

方以德:内地在生存质量研究方面的潜力和空间很大

    在2012年9月14日开幕的第五届国际生存质量研究会亚洲华人生存质量学术研讨会上,香港生活质素学会(Hong Kong Society for Quality of Life)现任主席方以德(Daniel Y.T. Fong)教授做了题为《Can Physical Activity Improve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of Cancer Survivors? A Meta-Analysis of RCTs》的演讲,通过对随机对照试验的整合分析,探讨了体力活动在提高癌症病人生存质量的作用,旨在建立起统一方法的数据库,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在接受家庭医生在线的采访中,方以德教授对国内在生存质量方面的潜在发展能力表示非常期待。

  家庭医生在线:为什么选择了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和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方以德教授:我们在做这个课题的出发点,是想观察体力活动是否能帮助癌症患者在做完治疗后更全面康复。不少癌症病人在做完治疗后,发现药物或手术带给自身很多副作用,会因此产生不良情绪,影响到后续康复;在治疗前也可能因为身体质素不高,禁受不住高强度的用药治疗等。患者最期望的就是可以回到正常生活,所以我们就想研究看看运动能不能给他们帮助。

  家庭医生在线:为什么选择了整合分析(Meta-Analysis)作为研究方法?

  方以德教授:我们想论证体育锻炼对康复癌症病人的作用,但我们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没有统一的指标来判断体力活动对癌症病人的作用,在做结论时就非常尴尬。目前很多临床试验都做过相关研究,出来的效果都是正向的,但所用的研究方法都不一样,所以就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结果,当然这些研究方法都是经过论证可行的。方法的差异性在哪,如何解释不同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能不能将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起来,最终能再得出结论,确定运动是否能帮助癌症病人康复,这些就是我们关心的地方。

  那为什么选择整合分析,是因为整合分析方法是证据强度最大的实验手段。很多人做对比研究多是用随机对照方法,这是一个好的设计,但还是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想在这种情况下作出结论,选用整合分析将不同的随机实验结合在一起,第一就看为什么有不同的结果,第二就看运动是否对癌症康复有帮助。刚说到证据强度(Level of evidence),是指能论证题目的证据效度,一般分为多种等级,最高的是整合分析(meta analysis),其次是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再次是类似群体设计(cohort design),其他还有case report等。我们将证据等级高的随机对照实验进行整合分析,得出结果,看哪种最适合病人。

  总结来说,我们就是在生存质量研究上,看全世界已发布的随机实验资料,把这些结果结合在一起,通过统计的方法来比较效果的差异,再看结合之后的效果能有多大。因为团队以香港玛丽医院外科系何惠珠医生(Dr. Judy Ho)为首,所以选择的数据是来源于香港玛丽医院的。

  家庭医生在线:这个实验对癌症病人的具体帮助和建议是什么?对临床应用有什么意义?

  方以德教授:我们同样发现体力活动在社交和身体功能方面,对预后恢复的作用是正向而且明显的,所以建议一般的癌症病人在经过治疗后,多做流汗运动和健体运动。在统计学资料和实验室指针两个方面,两个运动合起来的效果比只做流汗运动要明显。这也就是我们看研究结果是否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指标:同时具备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病人在社交、身体功能和实验室指针上都有改善了,才说明这个研究方法是可行的。

  虽然题目是定位在临床结局评价(Patient-reported Outcomes),但研究并不只是局限在这个范围。我们的研究结果第一考虑是运动能否帮助到癌症病人,第二是看临床结局评价能否在临床实验上有进步的空间。在我看来是有的,在做完这个研究后我们可以看到运动的效果,在未来的临床结局评价上还有需要进步的地方。

  家庭医生在线:香港目前在临床结局评价上的进展如何?您如何看待国内的发展前景?

  方以德教授:在运动对癌症病人有无成效的选题上,之前世界大多数做的研究都是针对乳腺癌, 针对肠胃类癌症的几乎没有。我们就想将其当作一个大型的临床研究的一部分,一个观察大肠癌症病人长远的计划。在临床结局评价上挑选测量工具去度量病人的康复程度,都是有不用的表现的。用不同的标准去度量,效果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做结论有一定程度的困难。长远来说,我主张用不同的工具与方式结合去研究,做一个组合,类似于建立起一个测量系统,这不仅能节省很多时间和金钱,也能为同行提供一份总结。

  中国国内现在还有很大空间来做这个事情。首届生存质量学术会议是2000年在广州召开的,这么多年来的发展,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都变化较大,越来越尖端前沿,让人印象很深刻。香港的医疗研究资源非常紧缺,但中国内地幅员辽阔,资源就非常丰富。目前香港还没有关于大肠类病人的临床实验,现在很多学者都有尝试申请或寻找资源进行合作研究,特别是一些大学医院,极具潜力。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生存质量研究在国内刚起步不久,发展空间很大。

   生存质量学术研讨会相关阅读:

   生存质量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 亚洲生存质量学术会开幕

   万崇华:提高生存质量是“全民医保”的意义所在

   谭健烽:医生娱乐生活质量低 19.42%的医护人员情感衰竭

   刘凤斌:中医特色量表或能提升疗效 适用社区健康管理

   梁国辉:中西医结合前景好 生存质量不等于幸福感

   吕伊然:共患病研究论文获奖 生存质量研究还需努力

  欧爱华:生存质量量表为血运重建术后治疗提供软指标

 

(责编:李波祺 )
分享
相关资讯 更多
相关问题
相关健康数据
热门头条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