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泡茶有清肝明目的功效,并不能去湿气,薏米有很强的去湿功效,建议多食薏米,另外平时做菜时可放点蒜和姜。
夏秋之交热而多雨,湿气较重.湿邪过盛可致病.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滑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因此,在夏秋之交,应特别注意居室和工作场所的通风;涉水及淋雨后应及时将身体擦干并更衣;阴天水凉时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长时间浸泡,以防外湿入侵肌表伤人.为防内湿,切勿过量食生冷瓜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腻及暴食.此外,用莲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适量煮粥食用,可护脾胃,祛湿气.数千年前中医就提到气候环境变化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其中「湿」被视为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此外,现代人少动,多吃,熬夜,压力大,也会造成肠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谢失调.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支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少动,饮食不节制及压力,造成湿留体内以中医而言,会运用芳香,发汗及苦温药材,做为祛湿法宝.运用植物香气来对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譬如南方人随身佩带艾草蒲杀菌,防止感染疾病.或在气候回暖,细菌病毒号发的五月端午,家家户户门口挂把佩蓝,石菖及艾叶,取下后用来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气饮水之意.现代药学也发现,这些芳香植物确有抗病毒功效,如被制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一例.此外,热辣辣的姜汁发汗,最适合在淋雨之后驱散身体湿气,预防感冒;苦温的中药甘姜如同慢墩火,缓缓将体内水气逼散出来.中医教你除身体的湿但要真正去体内湿气,还得从改善生活习惯开始下手.中医提供以下方法,让你轻松除去身体浊重湿气,重新恢复神清气爽.
第1招勤运动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第2招饮食清淡适量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第3招避环境的湿此外,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1.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2.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3.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4.水分摄取要适量。
脾胃湿热的治疗,当祛邪以消除病源,通过清热,解毒,利湿,温化,给邪以出路。由于湿邪...
石显方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虽然近年来广州的胃病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是胃疾病患者不在少数,其中,胃病特别青睐工薪...
黄建伟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
秋天是寒暑交替的季节,气候变化较大,昼夜温差悬殊。而人体血管的扩张与收缩受气候变化...
石显方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注意保暖、加强锻炼 入秋以后,昼夜温差变化大,需要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物。注意保...
石显方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胃热在中医在临床上通过望闻问切四大方面,胃热与胃阴不足的根本区别在于胃热属实证,胃...
石显方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日常饮食习惯中有很多细节会不知不觉中损害脾胃的健康,并会滋生胃热。如很多人喜欢一边...
石显方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