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列表
Q: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A:

关于这个问题的具体情况,请和您的主管医生详细沟通病情,因为只有他们最了解孩子的状况。 [详细]

Q:

新生儿核黄疸

A:

从你描述的情况看,孩子核黄疸后遗症的可能性大,属于手足徐动型脑瘫。 孩子容易紧张,易惊。手足、头颈部有不自主运动。吐字不清。 通过查体,上述诊断即可明确。可以行头颅核磁检查。 目前尚不能有效治疗该病。服用镇静药物无效,可以考虑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 [详细]

Q:

核黄疸后遗症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

A:

也叫“胆红素脑病”由于胆红素沉积在基底神经节、脑干神经核而引起的脑损害。胆红素能紧紧地结合在血清白蛋白上,不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只要白蛋白上有胆红素结合位点就不会引起核黄疸.血清胆红素显著升高,血清白蛋白浓度低或血清中有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结合位点的物质,某些药物包括磺胺药,头孢菌素和阿司匹林,均可增加核黄疸的危险性. 指导意见:  治疗重点应放在积极防治高胆红素血症上,以预防核黄疸的发生。脂溶性间[详细]

Q:

核黄疸恢复期MR检查结果

A:

MR检查没有明显的异常。治疗建议要找儿科或神经科医师。[详细]

Q:

小孩黄胆过高是不是容易导致胆红素脑病

A:

你的这种情况可能是肝功能受损,肝功能障碍的本质是肝细胞变性、坏死,其结果必然导致肝细胞内的酶向血中逸出,肝细胞内合成蛋白、糖元异生能力下降,和需经肝脏处理的胆红素、氨等在血中滞留等。建议详细检查肝功能及乙肝两对半[详细]

Q:

胆红素脑病会留下后遗症吗?

A:

如果积极配合治疗的话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的。[详细]

Q: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怎么办?

A:

积极治疗的话一般是不会留下后遗症的。[详细]

Q:

新生儿一出生就送进了nicu怎么会患了高胆红素脑病

A:

您好,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程度过重时可出现核黄疸,即胆红素脑病。当体内黄疸水平超过一定程度时,间接胆红素即进入脑组织,使脑组织受损,尤其大脑基底结下视丘和第4脑室,基底结部黄染明显,由于胆红素沉积在基底神经节和脑干神经核而引起的脑损害. 早期表现为精神委靡,嗜睡,拒奶,恶心,吐奶,若及时治疗,可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此期历时1-2天,若黄疸继续加重,则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阵阵哭闹,哭声尖,眼球运动障碍,[详细]

Q:

新生儿一出生就送进了nicu,怎么会患了高胆红素脑病

A:

很多都是这样的,新生儿的红细胞有一部分会溶解释放出大量胆红素,但是小孩的肝脏发育还未健全,所以出现高胆红素血症,不过只要发现及治疗及时,预后还是挺好的,祝您一切顺利。[详细]

Q:

新生儿一出生就送进了nicu,怎么会患了高胆红素脑病

A:

您好,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程度过重时可出现核黄疸,即胆红素脑病。当体内黄疸水平超过一定程度时,间接胆红素即进入脑组织,使脑组织受损,尤其大脑基底结下视丘和第4脑室,基底结部黄染明显,由于胆红素沉积在基底神经节和脑干神经核而引起的脑损害. 早期表现为精神委靡,嗜睡,拒奶,恶心,吐奶,若及时治疗,可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此期历时1-2天,若黄疸继续加重,则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阵阵哭闹,哭声尖,眼球运动障碍,[详细]

Q:

您好,请问胆红素脑病有什么症状?

A:

你好,本病临床分4期,第1~3期出现在新生儿早期,第4期在新生儿期以后出现。(一)警告期表现为嗜睡、吸吮反射减弱和肌张力减退。大多数黄疸突然明显加深。历时12~24小时。(二)痉挛期轻者仅两眼凝视,阵发性肌张力增高;重者两手握拳、前臂内旋,角弓反张、有时尖声哭叫。持续约12~24小时。(三)恢复期大都于第1周末,首先吸吮力和对外界的反应逐渐恢复,继而痉挛逐渐减轻、消失。历时2周左右,(四)后遗症期[详细]

Q:

核磁共振能不能查出脑部有没有受到核黄疸的

A:

是可以检查出来的,其次黄疸的话是需要采取药物来改善的,平时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详细]

Q:

如何判断是否发生核黄疸

A:

您好。您的宝宝虽然胆红素的值确实很高,但是还没有到核黄疸的情况。有的宝宝耐受,虽然胆红素的值比较高,但是不进入脑脊液,有的宝宝耐受比较差,比如早产的孩子,在胆红素是171就可以出现抽搐,发生核黄疸。您的宝宝没有出现抽搐情况,精神状态还可以,所以,不是核黄疸。也就没有损伤神经的一说了。[详细]

Q:

核黄疸警告期什么意思?会有后遗症吗?

A:

核黄疸警告期指的是新生儿核黄疸的第一期,症状较轻,日龄较小,血清胆红素在256.5μmol左右,主要表现为嗜睡、拒食、肌张力减退、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抑制症状,约半到一天进入痉挛期。核黄疸可能有后遗症,一有黄疸即到医院就诊可减少后遗症发生。 [详细]

Q:

新生儿得胆红素脑病一定有后遗症吗?

A:

您好 如果诊断是胆红素脑病,考虑后遗症的可能性大,当然不是一定有后遗症,建议积极治疗,营养脑细胞治疗,配合早期干预治疗 孩子的情况可能会影响听力及视力的,或是语言,运动等,可以用神经节甘脂治疗,配合抚触按摩等。[详细]

Q:

造成核黄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周内可以出现皮肤黄染。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决定的。如果黄疸的程度较轻,属于生理性黄疸。家长不必过分紧张。生理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出生后4-6天是最黄的时候,7-10天以后逐渐消退。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详细]

Q:

33天的宝宝核黄疸症状是什么样的?

A:

新生儿黄疸,首先考虑是生理性黄疸,只要不是很严重,多可以在2周内完全消失,如果黄疸比较重或者持续不退,则为病理性黄疸,需要住院治疗的。注意新生儿的保暖,适当提早喂养,供给足够的水分和热能,及早排出胎便,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可以减轻生理性黄疸的程度[详细]

Q:

核黄疸会带来什么症状

A:

你好,血清胆红素在256.5μmol左右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嗜睡、拒食、肌张力减退、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抑制症状,也有表现为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约半到一天进入痉挛期。 [详细]

Q:

新生儿核黄疸肯定会有后遗症吗?我担心我家宝宝!当时发生核黄疸也没什么症状,就黄疸高了!

A:

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某些肝脏病、胆囊病和血液病经常会引发黄疸的症状。胆红素脑病是由小儿高胆红素血症及多种小儿疾病。如早产、感染、缺氧、酸中毒等综合造成小儿胆红素脑病可造成严重脑损伤,是导致儿小脑瘫痪的重要原因;早产、感染、缺氧等同样可造成或合并脑畸形、脑发育障碍和脑损伤也可能导致小儿脑瘫。[详细]

Q:

病理性黄疸 一定会造成核黄疸吗。如果造成有什么治疗方式能降到最低风险

A:

1、病因治疗 先应明确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除病因。 2、药物治疗 (1)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每日4~8mg/kg,副作用有嗜睡及吮奶缓慢。 (2)糖皮质激素:可用泼尼松每日1~2mg/kg或地塞米松每日0.3~0.5mg/kg,但应根据引起黄疸病因慎重使用。[详细]

Q:

婴儿核黄疸多久发作

A:

黄疸一般在生后2-3天开始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在第4-6天达高峰,以后逐渐减轻。足月出生的新生儿,黄疸一般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一般在生后3周消退。[详细]

Q:

刚出婴儿黄疸376,得核黄疸概率大吗

A:

早产儿在4周内消退,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205mmol/l,早产儿257mmol/l。即足月儿12.9mg/dl,早产儿15mg/dl。 不健康状况:黄疸出现过早生后24小时内,具体请就诊后谨遵医嘱进行治疗,不要擅自服药 ,祝健康.[详细]

Q:

新生儿腰穿可以查出是否有胆红素脑病么

A:

朋友你好!做腰穿可以检查出颅内压和脑脊液的情况,是可以确诊是否存在脑不疾病的。但是必须结合患者的胆红素升高的情况,才能确定是否是由于胆红素所引起的脑病的。[详细]

Q: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

A:

如果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核黄疸的话,有可能影响智力水平的,应该积极治疗及时纠正的[详细]

Q:

胆红素脑病在恢复治疗中,现在说影响听力,

A:

你好;一般护脑药物10一个疗程,需要多个疗程的治疗,有的需要2-个疗程治疗,您的宝宝完全有必要进行下一疗程治疗的,这个药物对宝宝没有什么不良影响, 主要就是营养神经。[详细]

Q:

新生儿9天胆红素398会发生新生儿核黄疸吗

A:

你好,目前孩子的胆红素就是比较高的,如果孩子胆红素较高的话,建议可以到医院做退黄治疗,应用蓝光照射和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协同治疗,坚持治疗,把胆红素降到18以下就是比较安全的。[详细]

Q:

新生儿9天胆红素398会发生新生儿核黄疸吗

A:

问题分析:新生儿9天胆红素398,比较高,有会发生新生儿核黄疸的风险。意见建议:新生儿发生核黄疸,与胆红素的数值高,持续时间长有关,要及时治疗降低,预防核黄疸发生。[详细]

Q:

新生儿9天胆红素398会发生新生儿核黄疸吗

A:

新生儿9天胆红素398,比较高,有会发生新生儿核黄疸的风险。 意见建议:新生儿发生核黄疸,与胆红素的数值高,持续时间长有关,要及时治疗降低,预防核黄疸发生。[详细]

Q:

我想问一下,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住院费用贵吗

A:

你好,如果确诊是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住院费用往往是比较高的。这个情况下需要积极对症治疗。存在危险。需要遵医嘱对症治疗。具体费用咨询治疗医院。[详细]

Q:

您好,我想问一下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应该怎么护理

A:

避免输注高渗药物、不使用能引起溶血或抑制肝酶的药物等。在警告期根据病情及时采用换血、光疗、输注白蛋白等各种措施,尽快降低血中胆红素浓度。[详细]

新闻 养生 育儿 美容 两性 饮食 心理 减肥 妇科 男人 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