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问题
Q:

早产儿贫血会有后遗症吗?

A:

早产儿贫血可能会有后遗症,如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落后、免疫功能低下、心血管系统异常、神经系统损害等。1. 生长发育迟缓:早产儿贫血会影响身体的营养供应,导致身高、体重增长缓慢。2. 智力发育落后:脑部氧气和营养不足,影响神经细胞发育,可能出现认知、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问题。3. 免疫功能低下:贫血使得机体抵抗力减弱,易患感染性疾病。4. 心血管系统异常: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增加,出现心律失常等情[详细]

Q:

早产儿贫血需做哪些检查

A:

早产儿贫血的检查项目通常包括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清铁蛋白、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维生素 B₁₂ 和叶酸水平测定等。1. 血常规:通过检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等,了解贫血的程度和类型。2. 网织红细胞计数:能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判断贫血是由于生成减少还是破坏增多。3. 血清铁蛋白:有助于判断是否为缺铁性贫血。4. 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评估铁的利用情况。5. 维生素 B₁₂[详细]

Q:

早产儿贫血能否完全康复

A:

早产儿贫血能否彻底治好,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贫血程度、早产时间、治疗及时性、营养状况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等。1. 贫血程度:轻度贫血通过合理治疗和营养补充,通常预后较好。但重度贫血可能治疗难度较大。2. 早产时间:早产时间越早,身体各系统发育越不完善,贫血治疗和恢复相对困难。3. 治疗及时性: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如补充铁剂、输血等,有助于贫血的改善和恢复。4. 营养状况:良好的营养支持,如[详细]

Q:

早产儿贫血应如何通过饮食改善

A:

早产儿贫血可通过补充铁剂、增加维生素摄入、食用蛋白质丰富的食物、适当摄入叶酸以及保证充足的能量供应来改善。1.补充铁剂:早产儿体内铁储备不足,易发生贫血。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铁剂。2.增加维生素摄入:维生素 C 能促进铁的吸收,可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 C 的水果,如橙子、草莓等。3.食用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蛋白质是身体生长和修复的重要物质,如鸡蛋、鱼肉等。4.适当摄入叶酸:[详细]

Q:

早产儿贫血能否得到有效治疗

A:

早产儿贫血是可以治疗的,其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贫血程度、早产儿身体状况、治疗及时性、治疗方法选择以及后续护理等。1.贫血程度:轻度贫血通过合理喂养、补充铁剂等可能较快恢复;重度贫血可能需要输血治疗。2.身体状况:若早产儿本身存在其他疾病,会增加治疗难度和影响恢复速度。3.治疗及时性:早期发现并干预,能提高治疗效果。4.治疗方法:包括补充铁剂(如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详细]

Q:

早产儿贫血治疗前有哪些注意事项

A:

早产儿贫血治疗前,要关注患儿的身体状况、完善相关检查、评估贫血程度、预防感染、做好营养支持等。1.身体状况评估:密切观察早产儿的呼吸、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以及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2.完善检查:包括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清铁蛋白测定等,以明确贫血类型和程度。3.贫血程度评估:轻度贫血可能只需观察和监测,中重度贫血则需积极治疗。4.预防感染:早产儿免疫力低下,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详细]

Q:

早产儿贫血的病因有哪些?

A:

早产儿贫血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红细胞生成减少、失血、红细胞破坏过多、医源性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等。1.红细胞生成减少:早产儿的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不足,且其肝脏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反应也较差。此外,早产儿体内的营养物质如铁、维生素 E、叶酸等缺乏,也会影响红细胞的生成。2.失血:生产时的胎-母失血、脐带失血,出生后的胃肠道失血、医源性失血等,都可能导致早产儿贫血。3.红细胞破坏过多:早产儿的[详细]

Q:

早产儿贫血是怎样的一种病症

A:

早产儿贫血是指早产儿在出生后出现的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水平的情况,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加、失血、营养缺乏、医源性因素等。1.红细胞生成减少:早产儿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相对不足,影响红细胞的生成。2.红细胞破坏增加:早产儿的红细胞膜脆弱,易受到损伤而破裂。3.失血:生产过程中的失血、采血检查等都可能导致血液丢失。4.营养缺乏:铁、维生素 B₁₂、叶酸等营养物质[详细]

Q:

早产儿贫血的护理要点有哪些

A:

早产儿贫血的护理要点包括饮食护理、预防感染、密切观察、合理用药、定期检查等。1. 饮食护理:保证早产儿摄入足够的营养,优先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时使用早产儿配方奶。适当补充铁剂、维生素 B12 和叶酸等。2. 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早产儿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感染的机会。3. 密切观察:注意观察早产儿的面色、呼吸、心率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4. 合理用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贫血程度[详细]

Q:

早产儿贫血是否与孕期贫血有关

A:

早产儿贫血与孕期贫血存在一定关系。孕期贫血可能影响胎儿的营养和氧气供应,从而增加早产儿贫血的风险。此外,早产本身、早产儿生长迅速、造血物质储备不足、感染以及失血等也是导致早产儿贫血的重要因素。1. 孕期贫血:孕期母体贫血会导致胎儿铁储备不足,影响造血功能,增加早产儿出生后贫血的可能性。2. 早产: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包括造血系统,其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相对较低,易引发贫血。3. 生长迅速:早[详细]

Q:

早产儿贫血是否一定需要输血?

A:

早产儿贫血是否需要输血,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贫血的严重程度、早产儿的临床症状、是否存在合并症、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对治疗的反应等。1.贫血严重程度:若血红蛋白水平过低,可能影响器官功能,此时输血是必要的。2.临床症状: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喂养困难等症状,提示可能需要输血。3.合并症:若同时存在感染、心肺疾病等,会增加对氧的需求,可能需要输血支持。4.生长发育:生长缓慢、体重不增等,可能需要通[详细]

Q:

早产儿贫血的危害及严重性如何

A:

早产儿贫血是较为常见的问题,其严重性取决于贫血的程度、早产儿的身体状况等。严重的早产儿贫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影响神经系统发育、损害心肺功能等。1. 生长发育:贫血会使早产儿的营养供应不足,影响身体和器官的正常生长,如体重增长缓慢、身高发育迟缓。2. 免疫力:导致免疫细胞生成减少,抵抗力降低,容易患上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败血症等。3. 神经系统:影响大脑和神经[详细]

Q:

早产儿贫血治愈后存在复发可能吗

A:

早产儿贫血治愈后是存在复发可能的,这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早产导致的身体机能未完善、营养摄入不足、疾病影响、治疗不彻底、个体差异等。1.早产导致的身体机能未完善:早产儿的造血系统发育不成熟,即便贫血治愈,后期仍可能因自身造血能力相对较弱而复发。2.营养摄入不足:铁、维生素 B12、叶酸等造血原料缺乏,无法满足身体需求,易引起贫血复发。3.疾病影响:如感染、慢性疾病等,会消耗身体的营养和能量,影响[详细]

Q:

早产儿贫血有哪些症状表现

A:

早产儿贫血的症状表现多样,包括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等。1.面色苍白:由于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导致皮肤和黏膜颜色变淡。2.呼吸急促:贫血使氧气供应不足,身体通过加快呼吸频率来获取更多氧气。3.心率加快:为了补偿缺氧,心脏会加快跳动以增加血液循环。4.喂养困难:贫血可能导致早产儿食欲下降,吸吮无力。5.体重增长缓慢:身体机能受影响,营养吸收和利用不佳,体重[详细]

Q:

早产儿贫血能够有效预防吗

A:

早产儿贫血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合理喂养、补充铁剂、预防感染、监测血红蛋白、及时治疗基础疾病等方式。1. 合理喂养:尽量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时选择早产儿专用配方奶,确保营养充足。2. 补充铁剂:根据早产儿的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适时补充铁剂,如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富马酸亚铁颗粒等。3. 预防感染:加强护理,保持早产儿生活环境清洁卫生,减少感染机会。4. 监测血红蛋白:定期进行血常[详细]

Q:

早产儿贫血是遗传导致的吗

A:

早产儿贫血通常不是遗传导致的,其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早产儿自身造血功能不完善、血容量增加、营养物质缺乏、医源性失血以及感染等。1. 造血功能不完善:早产儿的骨髓造血功能相对较弱,红细胞生成不足,易引发贫血。2. 血容量增加:出生后随着体重增长,血容量增加,而红细胞生成相对不足。3. 营养物质缺乏:如铁、维生素 B₁₂、叶酸等缺乏,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和发育。4. 医源性失血:采血检查、频繁[详细]

Q:

早产儿贫血严重应如何处理

A:

早产儿贫血严重需要综合评估和采取多种措施,包括输血治疗、补充铁剂、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加强营养支持、定期监测血常规等。1.输血治疗:当贫血严重危及生命或影响生长发育时,输血是快速有效的方法。但输血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过敏等。2.补充铁剂:可选用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铁剂能促进血红蛋白合成。3.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有助于刺激骨髓造血,但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医嘱。4.加强营养支持[详细]

Q:

早产儿贫血有哪些有效的预防办法

A:

早产儿贫血的预防方法包括合理喂养、补充铁剂、定期监测、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预防感染等。1.合理喂养:尽量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时选择早产儿专用配方奶,确保营养充足。2.补充铁剂:出生 2 周左右开始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3.定期监测: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贫血并采取措施。4.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早产儿情况使用。5.预防感染:加强护理,减[详细]

Q:

怎样有效预防早产儿贫血

A:

预防早产儿贫血可从营养补充、定期检查、合理输血、药物干预、预防感染等方面着手。1.营养补充:保证早产儿摄入充足的铁、维生素 E 和叶酸等营养素。母乳是最佳选择,若母乳不足,应使用早产儿专用配方奶。2.定期检查:按时进行血常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贫血迹象,及时采取措施。3.合理输血:当早产儿贫血严重,血红蛋白过低时,可能需要输血治疗,但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4.药物干预: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促红[详细]

Q:

早产儿贫血怎样进行诊断

A:

早产儿贫血的诊断通常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包括血常规指标、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清铁蛋白水平、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及临床表现等。1.血常规指标:主要观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等。若血红蛋白低于相应胎龄和日龄的正常下限,可提示贫血。2.网织红细胞计数:能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计数降低常提示造血功能减退。3.血清铁蛋白水平:铁蛋白减少,可能意味着铁储备不足导致的贫血。4.血清促红[详细]

Q:

新生儿贫血能否进行输血治疗?

A:

新生儿贫血是否能输血,取决于贫血的严重程度、病因、新生儿的整体健康状况、输血的潜在风险以及有无替代治疗方法等。1. 贫血严重程度:如果新生儿贫血严重,血红蛋白水平过低,影响到重要脏器的功能,如心脏、大脑等,可能需要输血。2. 病因:某些病因导致的贫血,如急性失血,可能需要及时输血。但如果是营养性贫血,可能先尝试补充营养物质。3. 整体健康状况:若新生儿本身存在其他严重疾病,影响其对贫血的耐受[详细]

Q:

新生儿出生 1 公斤患多种病症,现重度贫血咋回事?

A:

新生儿出生体重低,出现呼吸综合征、肺出血等,后又重度贫血,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早产、营养缺乏、疾病影响、先天因素、治疗相关等。1.早产:孩子出生体重仅 1 公斤,早产易导致各器官发育不成熟,造血功能相对不足,引发贫血。2.营养缺乏:孩子出生后喂养不当,营养摄入不足,影响造血原料的吸收,如铁、维生素 B12 等。3.疾病影响:之前的呼吸综合征、肺出血等疾病,可能导致血液大量丢失或破坏,引起贫[详细]

Q:

出生 20 天小孩黄疸伴贫血原因不明

A:

你好,这个建议最好是及时的补充铁剂还有注意同时补充维生素,建议及时的合理补充营养,注意给宝宝多吃些绿叶蔬菜[详细]

Q:

早产儿血色素 121 贫血是否要输血及有无他法

A:

你好,一般是可以做口服,硫酸亚铁糖浆和注意营养的全面补充,做调理一段时间,如果不能缓解,是可以做输血治疗的![详细]

Q:

27 周产检医生开右旋糖酐铁分散片预防贫血,孕妇能吃吗

A:

黑便剑突下轻压痛,脐周明显压痛血红蛋白血红蛋白70,输液后复查48可以看出患者是消化道出血心率120次/分血压130/90说明患者处于休克早期输血后腰痛腹部疼痛提示继发出血[详细]

Q:

27 周产检医生开预防贫血药,孕妇未贫血能吃吗

A:

右旋糖酐铁分散片可补充铁元素,纠正缺铁性贫血。用于明确原因的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妊辰、儿童发育期等引起的缺铁性贫血。[详细]

Q:

10 天新生儿贫血,之前血红蛋白 98,如何应对?

A:

新生儿贫血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和处理,包括贫血原因、症状表现、检查项目、治疗方法以及后续护理等。1. 贫血原因:可能是生产时的失血、血肿吸收、营养缺乏等。如难产时头部血肿会导致失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也会引起血红蛋白降低。2. 症状表现:常见的有皮肤黏膜苍白、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喂养困难等。3. 检查项目:除了血常规,还可能需要进行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清铁蛋白测定等,以明确贫血类型和原因。[详细]

Q:

新生儿早产出院后左旋糖酐铁口服液过量服用有无影响

A:

新生儿早产,出院后服用左旋糖酐铁口服液过量,可能会产生一些影响,比如胃肠道不适、铁过载、影响其他微量元素吸收等。但具体影响程度因人而异,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包括孩子的整体健康状况、过量的程度、观察症状等。1. 胃肠道反应:过量服用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适,这是较为常见的症状。2. 铁过载风险:可能引起体内铁含量过高,影响肝脏、心脏等器官功能。3. 影响微量元素吸收:会干扰[详细]

Q:

新生儿贫血血常规结果各项数据代表什么

A:

血常规主要看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你的问题在于白细胞计数高,而且中性粒细胞比例高、淋巴细胞比例降低,这应该是细菌感染的典型变化。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不舒服呢[详细]

Q:

新生儿贫血能否进行输血治疗

A:

病情分析:你好新生儿是可以输血的,当然,由于目前检测水平有限,不能完全排除有传染其他疾病或出现输血反应的可能,但是相对来说还是安全的。指导意见:贫血较重时会出现各个系统并发症,所以贫血较重时输血是必要的支持治疗手段,因为看不到孩子的检查结果,所以只能建议您权衡利弊后与医生商量后再决定。[详细]

新闻 养生 育儿 美容 两性 饮食 心理 减肥 妇科 男人 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