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秋季易气虚,养生茶能搞定

家庭医生在线 2011/10/17 10:13:06

秋季一杯茶 轻松改善气虚体质

  时至寒露,早晚温差逐渐加大,许多有经验的主妇都知道秋天进补很有必要,然则,进入秋季,身体新陈代谢速度下降,很多人大多经过酷夏,脾胃处于疲劳状态,此时进补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尤其体质虚弱的人,大多苦诉只要气候变化,季节更替,就立马问题百出,就甭提进补食物了。殊不知,这是气虚惹来的烦恼,也是衰老的迹象。那什么是气虚型体质?能改变自己的体质吗?其实,只需每天一杯茶,就能轻松助您改善体质。

  先来看看什么是气虚体质,形体虚胖,面色萎黄或恍白,唇色淡白,毛发没有光泽,平素易乏力,倦怠少气懒言,少动喜静,或平时遇风即打喷嚏、流清涕,舌淡,脉细弱的人。我们称作气虚体质。气虚体质者多为元气不足,主要原因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病后体虚所造成。由于气虚,肌表不固,稍一活动即容易出汗,遇风寒或穿衣不慎,即容易感冒,劳累后容易头晕,气喘

  气虚的人需要补气,根据中医的原则,补气要把握剂量,缓图渐进,不可峻补,气有余便是火,补气不当,会生内热,补气太过,易于滞气,故补气同时可加行气之品。那气虚的人如何改变自己的体质呢?一味补是不妥当的。通过茶饮补气,味较清淡,缓图慢补,药效持久,是较好的方法。

 

${FDPageBreak}

秋季一杯茶 轻松改善气虚体质

    下面介绍几个补气调体的茶饮方。

  1.生姜红枣饮: 鲜生姜(老姜)3克切薄片,加水500毫升,小火煮20分钟,再加入红枣6-10枚,桂圆6-10只,小火炖到红枣酥烂,吃红枣和桂圆,喝汤。如果能加入一点红糖,那更好.每天睡前吃一次,这种吃法,味道好,营养好,便宜,而且效果不错。

  2. 活力补气茶:人参花2克,扁豆花2克,虫草花2克,芍药花2克。开水冲泡,当茶饮用。具有补元气,健脾补肺的功效。

  3、甘麦大枣茶:甘草5克,大枣6枚,小麦30克。水煎去渣,代茶饮用。具有补气和中,养血安神的功效。

  4、人参蜜茶:人参10克,白糖30克,蜂蜜50克.。加水煎煮,当茶饮用。有大补元气,减少疲劳,增强抗病能力的功效。

  另外,气虚质者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喜欢冒险,应培养豁达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不可过度劳神,避免过度紧张,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宜过思过悲。平时应注意保暖,不要劳汗当风,应微动四肢,使气血流通,不可过劳。

(责编:吴任飞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秋季养生要注意哪些?

你好,中医认为,秋季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肺主秋,肺气虚,则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下降,易生悲伤;肺主养收,所以肺要以养为原则,适当进补,才能长寿健康。 秋季养生主要有以下几点。 起居:要早睡早起,注意添加衣物,防止因受凉伤及肺部。 锻炼:要增加户外运动。秋季是外出锻炼的大好季节,每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项目,如登山、太极、游泳、单车等,可促进心肺功能。 饮食:要少辛多酸。多吃酸的,如苹果、橘子、山楂、猕猴桃等,能收敛肺气;少吃葱、姜等辛辣食物,可避免发散泻肺。银耳、豆腐、百合、蜂蜜、糯米、粳米、豆芽等,也有润肺作用。此外,秋季主养收,可适当进补,经常吃些山药、鸡汤、骨汤等,但切忌进补过量,伤害脾胃。 喝水:每天至少600毫升。干燥的秋天使人的皮肤日蒸发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秋天必须补水。通常,秋季每天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才能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但要注意多次少量。 练功:拍胸练呼吸。每晚临睡前,坐在椅子上,身体直立,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全身放松,吸气于胸中,同时抬手用掌从两侧胸部由上至下轻拍,呼气时从下向上轻拍,持续约10分钟。 此外,秋季主养收,可适当进补,经常吃些山药、鸡汤、骨汤等,但切忌进补过量,伤害脾胃。 祝健康!

Q:秋季养生应注意什么?

你好,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说秋季不应食用过多阴冷的瓜果。秋季人体的抵抗力会明显下降,要注意饮食上少吃一些辛味辣味的刺激食物,这类食物会刺激胃肠,引发一些溃疡及炎症,其次这类食物会伤及肺部,需多加注意。

Q:秋季养生小常识,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秋季养生是很关键的季节,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第一,根据体质选择性进补适当的食物;第二,注意根据天气变化更换衣物,防止着凉受寒;第三,秋季养生还需要注意饮食方面的调理,建议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