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 | 凉 | 寒 |
药味 | 苦 | 苦 |
归经 | 胆经 |
主要成分 | 地上部分含黄酮。全草含多炔化合物:十三炭五炔烯(tridecapentaynene),反式去氢母菊酯(trans-dehy-dromatricaria ester),5-氯-2(2,4,6-亚辛三块基)二氢-2H-吡喃[5-chloro-2-(octa-2,4,6-tri-ynylidene)-5,6-dihydrox-2H-pyran]。 | 含水溶性无机盐,其中68%为氯化钾,又含夏枯草甙,水解后产生熊果酸。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 内服:煎汤,6-15g,大剂量可用至30g;熬膏或入丸、散。久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
注意事项 | 全国大部分地区习惯用夏枯草的干燥花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以全草药用。 | |
临床应用 | 主要用于清热(尤其清肝热)、散结(治疗淋巴结炎等。) | |
功效主治 | 清热泻火;燥湿;驱虫。主胃牙火牙痛;湿热泻痢;蛔虫病;乳前程;瘰疬;臁疮 |
目亦羞明;目珠疼痛;头痛眩晕;耳鸣;瘰疬;瘿瘤;乳痈;痄腮;痈疖肿毒;急、慢性肝炎;高血压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