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 | 凉 | 热 |
药味 | 苦 | 辛 |
归经 | 胃经 |
主要成分 | 地上部分含黄酮。全草含多炔化合物:十三炭五炔烯(tridecapentaynene),反式去氢母菊酯(trans-dehy-dromatricaria ester),5-氯-2(2,4,6-亚辛三块基)二氢-2H-吡喃[5-chloro-2-(octa-2,4,6-tri-ynylidene)-5,6-dihydrox-2H-pyran]。 | 含胡椒碱、挥发油等。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 内服:煎汤,1-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XIU鼻;或为丸纳龋齿孔中,或浸酒擦患处 |
注意事项 | 实热郁火、阴虚火旺者均忌服。 1.《本草衍义》:多服走泄真气,令人肠虚下重。 2.《纲目》:辛热耗散,能动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食料尤不宜之。 | |
临床应用 | 挥发油成分对白色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及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 |
功效主治 | 清热泻火;燥湿;驱虫。主胃牙火牙痛;湿热泻痢;蛔虫病;乳前程;瘰疬;臁疮 |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头痛;牙痛;鼻渊;冠心病心绞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