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哺乳期乳腺炎,中医称为粉刺性乳痈,西医也有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等,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2%~3%,是一种多发于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的乳房慢性化脓性疾病,常见于乳头先天性畸形的患者。本病多见乳晕部、乳房部结块,反复化脓溃破,形成瘘管,经久难愈,临床上易与急性乳腺炎、乳腺癌混淆,导致误诊误治,穿刺活检是明确诊断的主要依据。
一位湖南籍女性患者,在两个月前左乳被发现有10×8cm的巨大肿块,不久后又出现乳房皮肤大面积破溃,迁延不愈,辗转于多个医院都被诊断为晚期乳腺癌,医生甚至建议她切除全乳。患者在绝望中接受了左乳肿块的穿刺活检,结果为慢性炎症,惊喜之中,她开始了长达几周的抗生素治疗,但令人失望的是,左乳肿块继续长大至15cm,皮肤破溃也越来越大了,占据了大部分乳房并伴有白色分泌物。
转院后患者重新接受了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左乳肉芽肿性乳腺炎。在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及降低泌乳素等相关治疗后,她的左乳巨大破溃面已明显收敛缩小了,肿块也明显缩小变软。8周过后,原本占据患者大部分乳房的破溃皮肤完全闭合了,肿块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乳腺炎不是哺乳期妇女“专利”
女性在非哺乳期也会患上乳腺炎——浆细胞乳腺炎。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乳腺炎比哺乳期的乳腺炎更为严重。
浆细胞乳腺炎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是它是由于乳腺导致上皮不规则增生,分泌功能失常,乳头和乳晕下乳腺导管有大量含脂质的分泌物积聚,导致乳管扩张,继之乳管内积聚物分解,因分解的化学性产物不断刺激乳管周围的组织,引起炎症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如果病变进一步扩张,可形成一炎性肿块。有时炎症呈急性发作而成脓肿,脓液中常混有粉渣样物,在乳头乳孔中亦有粉渣样物排出,则称为“粉刺样乳腺炎”。又因在坏死组织周围有大量嗜酸性白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尤其以浆细胞最多,故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
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生癌变的几率比普通的乳腺炎更高,因此建议女性如果在非哺乳期出现了乳腺炎也应该积极治疗。
非哺乳期乳腺炎易被误诊为乳腺癌
此病易反复发作,一时溃烂一时又可能痊愈,进而可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由于其发病隐匿且反复发作,诊断困难大,尤其难以与乳腺恶性肿块区别。如治疗不当,此病甚至可能长期不愈。
临床上,不少患者患有非哺乳期乳腺炎后竟被医生诊断为乳腺癌,有的甚至遭遇“肿瘤切除手术”的待遇。二者外部触摸都可能摸到肿块,它不同于一般炎症的“红热肿痛”四大特征,虽然伴有疼痛,但却不会出现皮肤变红,这也是它迷惑人们认为不是炎症是肿瘤的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