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便秘是糖友的“难言之隐”?找到4大因素!

2023/6/30 9:27:25 举报/反馈

相当一部分糖尿病患者被便秘问题所困扰,无论是一型糖尿病还是二型糖尿病,具体表现为排便困难、大便干结、排便次数少等。便秘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不仅增加患者心理负担,而且影响血糖控制。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易出现便秘?

1、肠道菌群紊乱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慢性炎症或免疫紊乱时可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由于疾病本身或药物而减少肠道中有益菌,增加有害菌数量,促使肠道菌群结构失调,从而导致便秘。还有,长时间服用泻药者肠黏膜敏感度低,可诱发或加重便秘。

2、缺乏运动或心理因素

血糖长时间控制不理想;糖尿病病程大于10年;糖尿病合并肥胖,此类患者易出现便秘。随着年龄增长,每天活动量逐渐减少,肠胃功能也随之衰退,再加上每天需服用多种药物、过度焦虑和抑郁等,进而加重便秘。

3、饮食不当

部分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方面非常谨慎,吃的太少或很少吃水果,使得饮食中缺少水分和纤维素,无法有效刺激结肠运动,进而导致便秘。

4、自主神经病变

血糖居高不下或波动幅度太大可损害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病变可影响胃部收缩和排空,降低胃肠道蠕动功能,使得排便反射迟钝,从而诱发便秘。另外,高血糖渗透作用强,可促使太多水分排出,减少大肠中水分含量,无法软化大便而造成粪便干燥,进而导致便秘。

糖尿病患者出现便秘该怎么办?

1、稳定血糖

保证血糖稳定达标,这样能最大程度减轻对自主神经功能带来的损伤,防止便秘。研究表明,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少跟高糖化血红蛋白息息相关,因此应重点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有效缓解便秘。

2、调整饮食

多喝水,每天喝水量应达到1500毫升以上。适当吃含膳食纤维食物,如新鲜蔬果、粗杂粮、坚果和豆类等,能维持胃肠道充盈,加大胃肠道张力,促进粪便排出。

温馨提示

糖尿病患者应远离不耐受的食物,以免造成便秘、腹痛或拉肚子,长时间吃也会破坏免疫系统,严重时可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出现便秘时无需过度紧张或焦虑,应积极调整作息、运动和饮食等。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益生菌或益生元,能调节肠道菌群失衡,利于胃肠道蠕动,帮助胃肠道动力恢复。

(责编:家庭医生在线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糖尿病患者可以用杜密克治疗便秘吗

医生建议:你好,乳果糖口服溶液(杜密克)可用于需用缓泻剂的慢性或急性便秘,能有效治疗和改善患者的便秘情况。由杜密克的使用剂量可见,用于治疗便秘的剂量相比之下较少。杜密克在便秘治疗剂量下,是不会对糖尿病患者带来任何问题的,如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咨询医生。但是杜密克用于治疗肝昏迷或昏迷前期的剂量较高,在这种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杜密克。因而,糖尿病患者在正常剂量下,可用杜密克治疗便秘。

Q: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便秘呢?

便秘是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每2~3天或更长时间一次,无规律,粪质干硬,常伴有排便困难感的病理现象。便秘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病证。若患有慢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中,发生便秘者几乎占一半。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便秘呢?研究发现,高血糖可减慢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胃排空。因为明显的高血糖可抑制正常人消化期间移行性复合运动,降低胃窦部收缩幅度及频率,还可影响胃电的起搏点,使胃电节律紊乱。很多糖尿病患者有植物神经病变,有明显的迷走神经结构异常,如神经轴突脱髓鞘样改变、轴索萎缩、神经传导速度下降等,导致胃液分泌减少或反应迟钝,排空延迟,张力下降或无力,因而发生胃轻瘫,致使固体食物排入十二指肠困难,同时也造成肠蠕动缓慢,导致便秘。  在糖尿病人群中,老年人占大多数。老年人本身由于神经、心理因素,植物神经受抑制,排便反射迟钝,膈肌、提肛肌、腹壁平滑肌群收缩力与消化腺分泌减少,粪便不如成年人柔软;牙齿又不好,吃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少;活动较少。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排便困难。再加上糖尿病所致的胃肠动力和分泌的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更容易出现便秘。  糖尿病还多合并有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平时心脑供血不足,用力排便时会加重心脏负荷。合并便秘的糖尿病患者用力排便时血压会升高,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时,有视网膜微血管瘤或新生血管,不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一旦血管破裂,会引起视网膜出血,进而导致失明。  糖尿病患者长期精神紧张,会导致大便习惯的改变,精神压力同时会对血糖有所影响,所以保持心情愉悦尤为重要。

Q:糖尿病患者便秘

根据你说的症状主要是胃热,导致津液耗损,糟粕内停出现便秘表现,治疗应该清热润肠通便,可以服用 麻子仁丸,配合降糖的药物治疗,多吃蔬菜,忌辛辣刺激上火食物。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