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糖友易出现耳病?盘点3种常见的耳病类型!

2023/3/30 9:38:20 举报/反馈

跟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出现耳病的风险高,尤其是耳鸣、耳聋和外耳道炎。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可造成血管病变,使得耳蜗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耳部缺血缺氧,从而陷害掌控听力功能的毛细胞。糖尿病患者应积极防范以下几种耳病类型,最大化保护听力。

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哪些耳病?

1、耳聋

由于耳蜗血管病变,使得局部处于缺血缺氧状态,长久下去可造成听神经退行性病变,导致听力早衰,严重时可造成耳聋。其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由于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内膜上皮肥大增生,大量脂质沉着,使得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若耳蜗和前庭处发生微血管病变,就会造成耳鸣、眩晕和耳聋等;一种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血糖毒性可累及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从而造成耳聋,往往伴有前庭功能下降和眩晕。值得提醒的是,线粒体糖尿病者易发生耳聋,一般未满45岁就发病,如果年纪轻轻的糖尿病患者出现耳聋,还需及时排查该类型。及早科学规范治疗,能最大程度保留残余听力;但一直拖着不管,那么就会发展成永久性耳聋。

2、耳鸣

糖尿病血管病变可使得耳蜗血管、耳蜗毛细血管壁增厚,减少血流量,造成耳蜗缺血缺氧,从而导致耳鸣、耳部有胀满感以及眩晕。左右两侧都会出现耳鸣,呈现高音调,往往伴有眩晕和耳聋。一般血糖稳定后,耳鸣问题就能减轻,但不能完全消失。

3、外耳道炎

本身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差,再加上高血糖正适合细菌生长繁殖,因此患外耳道炎的风险高。病变除了累及外耳道外,也会造成中耳乳突炎,严重时可造成颅内感染。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坏死性外耳道炎,其特征是外耳道有肉芽组织,血沉明显加快,这种情况下应积极住院治疗,避免听力永久性丧失。

温馨提示

内耳动脉受到损害后就会造成耳鸣,此时还需立即就诊,可以向耳朵的鼓室内注射激素,能改善单侧突发性耳聋耳鸣;关键点是积极控制血糖,降低耳鸣或耳聋复发几率。如果出现双侧慢性耳鸣,治疗起来相当困难,还需戴上合适的助听器,这样能减少耳鸣。糖尿病患者需静心呵护耳朵,不可随意用挖耳勺;合理补充维生素,可以从新鲜蔬菜和肉蛋奶类中获取,能保护听觉神经。

(责编:梁绮琪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糖尿病患者容易得哪些并发症?

 第一、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周围神经及微血管病变,可使痛觉纤维受损,对外来的机械损伤和温度损伤感觉迟钝或消失,天冷取暖时极易烫伤。 第二、糖尿病性眼病

Q:手指脚趾刺痛是否是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的手指脚趾刺痛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国内的调查发现,61.7%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神经病变,而在吸烟、年龄超过40岁及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中神经病变的患病率更高。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部位以周围神经最为常见,通常先表现为肢端感觉异常,如麻木、针刺感、灼热感或如踏棉花感,随后可出现肢端疼痛,如隐痛、刺痛或烧灼样痛。如果出现上述不适,糖尿病患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的糖尿病专科进行神经病变方面的检查,以有利于明确病变的严重程度及相关治疗。

Q: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由于长期的高血糖、高血压及脂类代谢紊乱,对全身许多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害,在较长时间内缓慢发展,逐渐加重,因此称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由于2型糖尿病往往没有明确的发病时间,可能在糖尿病确诊时已发现有慢性并发症的存在,导致了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 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10年后,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神经病变患病率在糖尿病病程为5年、10年、20年后分别可达到30%~40%、60%~70%和90%。视网膜病变在病程为10年和15年后,有40%~50%和70%~80%的患者并发该病。大约有10%的患者在起病15年后会发展成严重的视力损伤,而2%的患者将完全失明。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先兆。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率在病程10年和20年后可达到10%~30%和40%,且20年后有5%~10%的患者恶化成终末期肾病。青年期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到50岁时有40%发展为严重的肾病,需要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否则只能面临死亡。此外,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增加2~4倍,并且发病年龄提前。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经病变,常导致足部溃疡,进而截肢。   从死因上看,糖尿病患者的死因主要是各种并发症。其中,缺血性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的60%~80%。脑血管疾病引起大约10%的患者死亡,其死亡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糖尿病肾病患者一般占死亡总数的10%~30%,发病年龄越小,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死亡比例就越高。   预防糖尿病是第一道防线,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是第二道防线,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残废率和死亡率则是第三道防线。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