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花一分钟对照自测脑卒中风险!

2023/1/3 8:38:26 举报/反馈

脑卒中就如同隐藏在身体中的炸弹,时时刻刻都会爆发,使得患者措手不及,脑卒中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而且易复发。据了解,冬季是脑卒中高发期,尤其是上午6:00~11:00之间,因此高危人群应格外注意。

为什么冬季是脑卒中高发时刻?

冬季气温较低,刺激肾上腺素分泌,促使体表血管收缩,从而减少热量散发。另外,肾上腺素可加快心跳速度,增加心输出量,加快新陈代谢,促使血压升高,与此同时也会升高血小板活性,增加血液黏稠度,最终诱发脑卒中。

如何评估脑中风风险?

第一,有脑卒中家族遗传史;第二,超重或肥胖,即体重指数大于26;第三,患有糖尿病;第四,血脂水平异常;第五,是老烟民;第六,房颤或心瓣膜病;第七,正在服用降压药或患有高血压;第八,体育活动很少,一星期运动时间不足150分钟。满足三个及三个以上,以前出现过短暂性脑缺血或脑卒中,那么被判断为高危人群;满足三个以下,但患有瓣膜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那么被判断为中危人群;满足三个以下,没有慢性病,那么被判断为低危人群。

脑卒中最忌讳什么?

1、平躺

脑卒中急性发作时易出现呕吐,平躺易造成呕吐物误吸,引发呼吸道梗阻;平躺也会造成舌根后坠,堵塞喉咙,从而引发窒息,威胁生命。脑卒中急性发作时应采取侧卧或是头向一侧偏。

2、掐人中

脑卒中发作时易出现呼吸困难,需张嘴大口呼吸,这种情况下不能掐人中,以免造成嘴巴闭合,阻碍呼吸。

3、挪动身体

脑卒中发作时不能背着或抱着患者,以免造成呕吐。正确的方法是安抚好患者的情绪,保持镇静,等待着医护人员到来。

4、随意用药

脑卒中患者往往伴有吞咽困难,这种情况下不能强行喂药或喂水,以免误吸而引发吸入性肺炎。

温馨提示

若突然出现单侧肢体麻木或无力,说话不清晰,看东西模糊或黑蒙,剧烈头痛和眩晕等,应第一时间想到脑卒中,及早拨打120急救。日常生活中应积极预防,逐步戒烟戒酒,采取清淡饮食,每天运动达到150分钟以上;定期去医院做经颅多普勒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能及早发现脑卒中。

(责编:陈慧玲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脑卒是怎么回事?脑卒中复发的风险有多高?

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第三位死亡原因,中国是脑卒中高发国家。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约250万例,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卒中。脑卒中可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大部分。  更值得关注的是有过卒中史,或伴有多种危险因素/多血管床病变(冠心病、糖尿病、代谢综合症或外周动脉病)患者等都处于卒中复发的高风险中。同时,还需警惕脑卒中的“先兆”-小中风(短暂性缺血性发作)。  脑卒中患者在7天内复发的风险为7%~12%,90天内的复发风险则高达20%。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性卒中患者30天的复发率最高为17.5%。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发生在脑部,就引起了缺血性卒中或小中风;发生在心脏,就会出现心肌梗死或心绞痛。对于已经有卒中症状或发生卒中的患者来说,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预防再次卒中的关键。除了控制危险因素外,还需根据卒中发生的原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对于有缺血性卒中病史的患者,需要抗血小板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避免卒中再发。在抗血小板药物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75毫克(波立维)等是常用的口服药物。  卒中再次复发后,死亡率和残疾率往往要比第一次更为严重,其中更有25%的比例因再次卒中而导致死亡。不少人以为在每年冬至及夏至前后脑卒中高发期到医院进行大输液,便可预防脑卒中了。其实,此时除了控制危险因素外,还需根据卒中发生的原因进行预防。引起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房颤、血脂异常、糖尿病、持续吸烟等。

Q:脑卒中高 如何预防呢?

秋季气候冷热不均,是脑卒中高发季节,所以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预防脑卒中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从自身做起,脑卒中预防的主要措施有两个,一个是控制危险因素;另一个是可靠持续的药物治疗。只有坚持二级预防才能够有效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有效降低复发。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即有效药物、有效剂量。吃吃停停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禁忌。预防要注意: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服用调节血脂药物,控制糖尿病,戒烟限酒,积极运动,合理饮食,控制体重。

Q:脑卒中高 如何预防呢?

秋季气候冷热不均,是脑卒中高发季节,所以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预防脑卒中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从自身做起,脑卒中预防的主要措施有两个,一个是控制危险因素;另一个是可靠持续的药物治疗。只有坚持二级预防才能够有效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有效降低复发。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即有效药物、有效剂量。吃吃停停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禁忌。预防要注意: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服用调节血脂药物,控制糖尿病,戒烟限酒,积极运动,合理饮食,控制体重。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