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血液粘稠的人大多有这4大症状!

2022/11/24 8:02:07 举报/反馈

血管不通畅就是有斑块甚至狭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血管有狭窄也不是一日两日之功,有可能是长时间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问题引起,而这些问题有归功于日积月累的高热量饮食,日积月累的久坐不动等坏习惯,当然也有可能与家族遗传背景、吸烟、压力等原因有关。

那么身体出现哪些症状要警惕是血液粘稠?

1、视力突然下降

在大部分视力正常的情况下,如果突然出现了短暂性视力模糊,那么这时候就要警惕血液粘稠度,尤其是年满65岁的老人要特别注意,因为这类人是高发人群。

2、过于肥胖,稍微蹲下就气喘吁吁

人在下蹲后站起这个过程中,通过体位的变化,血液会快速流回心脏,当血液过于粘稠,回流心脏的血液变少,就会导致胸闷气短,这在肥胖人群中也比较多见。

3、吃完就犯困

进食之后,因为胃肠道需要进行消化,于是大量的血液会流向消化系统,此时大脑的血流量就会相对减少,但是血液粘稠的人由于血流速度比较慢,大脑回流的血量不足,就会导致困倦。

4、早上睡不醒,晚上睡不着

研究发现,血液粘稠度高的人,无论晚上睡多久,早晨总是睡不醒,反而到了晚上,就没有了困意,辗转反侧睡不着。

血液粘稠的人要多吃哪些食物?

1、燕麦

燕麦作为粗粮,对改善血糖和血脂都是有一定好处的,这都得益于它所含的β-葡聚糖,是能够吸附糖和胆固醇的物质,减缓餐后血糖的上升,适合高血脂、糖尿病和肥胖患者食用。

2、西兰花

西兰花是十字花科蔬菜中营养价值首屈一指的食物,它含有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比同类蔬菜都要高,并且富含异硫氰酸盐,是能够降脂、抗氧化、防过敏、保护心脏的有效物质。

3、鱼或着鱼油

虽然此类食物的脂肪含量高,但这些都是对血液好的好脂肪,其所含的EPA和DHA不仅可以保护大脑、视力、免疫系统,还能有效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对保护心血管健康有利。

4、酸奶

酸奶不仅能分泌胆汁酸,减少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而且酸奶作为奶制品,也富含蛋白质和钙,为人体提供营养,此外,如果是含益生菌的酸奶,还能改善肠道环境,促进新陈代谢。值得注意的是,高血脂人群最好选择无糖或低糖的脱脂或者低脂酸奶。

想让血液流动畅通无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如果能提前预防,当下就开始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就能很好地保护心血管系统,预防许多慢性疾病。

(责编:陈慧玲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血液粘稠是不是要服用复方丹参才能改善症状

医生建议:复方丹参只是活血作用。既然是血液粘稠就要用一些抗凝的药物来降低血液的粘度,建议用血塞通或者到医院打抗血凝的针剂。

Q:血液粘稠是什么意思?

血稠医学上叫高粘稠血症,中老年人易患,可经血液流变学检查确诊。影响血液粘稠度的主要因素有:血细胞性因素,如血细胞数量多少、大小、形态,红细胞变形性,血小板功能等血液粘稠的治疗方法是什么:血液粘稠治疗的最佳方法:酵素佰纳吉sod螯合酵素原液酵素对治疗血液粘稠有很明显的改善作用

Q:多献血能改善血液粘稠吗?

志愿献血是一件光荣的事情,献血不仅可以救人生命,对自己身体健康也是有利的。但献血虽好,也不能过于频繁。《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献血年龄为18-55周岁,两次献血间隔为六个月以上,每次献血量为200-400毫升。献血法这么规定是有医学依据的,不能频繁的多献血,不然就失去了献血的积极意义。 有人提出多献血有利于改善血液粘稠,这是欠缺科学依据的,适当献血可使血液得到超量恢复,还能提高机体的造血功能。这是因为献血后血液得到稀释,血液流速加快、供氧量加大,人会感到身体轻松、头脑清醒,这可能有效降低血栓和脑血管意外及心肌梗塞等病症的发病风险。但血液的粘稠度还受到血液中血脂、新陈代谢速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单纯献血的影响有多大、持续时间有多久并没有准确的数据。如果多献血,不仅不能改善血液粘稠,而且对人体还会产生不利影响。 血液粘稠,会使人头晕乏力、脾气暴躁、失眠、血压升高,易产生血栓等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要听医生指导,做全面的血液检查,对症治疗。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不要过于油腻,荤素搭配合理,如果有血液粘稠的症状,就要吃地清淡,多喝水,适当运动,但避免激烈运动。 二、保持良好心态,调整愉悦的心情,释放压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如冥想、听歌、找朋友倾诉等,这样也有助于预防亚健康。 三、低脂饮食、避免过量,多余的脂肪和糖分积聚在体内,会让血液变得粘稠。适当运动,如每天步行30分钟,会使全身血液畅通,但不要忘记运动后要适时补充水分。 四、补充水分,每天多喝水,不要等到口渴的时候才喝水。 一般通过一段时间的控制是能够改善血液粘稠问题的,不能单一的依靠多献血,这样是有风险的。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