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麦粒肿是什么?这3类人要注意预防麦粒肿!

2022/1/30 7:48:31 举报/反馈

麦粒肿就是我们传说中的针眼,在医学上被称为睑腺炎,是眼睑边缘比较常见的炎症,主要有葡萄球菌、金黄色球菌所感染的。麦粒肿在出现时会有明显的疼痛感,发生后的2~3天病灶中心会形成黄白脓点,而且硬结会软化并且自行溃破。但因为容易反复发作,会给患者带来困扰,因此要对麦粒肿有所了解,尤其是高危人群。

哪些人容易患麦粒肿?

1、不注意卫生的人

麦粒肿因为是病菌感染导致,所以日常不注意个人卫生,经常用手揉眼睛、与他人共用毛巾等不当行为都会导致麦粒肿出现。

2、免疫力较弱的人群

经常熬夜会导致免疫力低下,免疫力低下细菌易入侵导致炎症感染,麦粒肿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3、糖尿病患者

麦粒肿若反复发作要检查是否存在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弱,而且因为血糖得不到控制导致各器官发生病变,其中糖尿病眼病是常见的一种。眼部存在问题,病菌易入侵,麦粒肿也就反复出现。

麦粒肿在发生的时候会带来哪些症状?

麦粒肿在刚开始出现时眼部会出现局部现充血,随着疾病发展,眼睑红肿,局部会肿痛,而且眼部温度会高于其他部位,再用手按压时会有明显的疼痛感,而且因为脓肿会让眼睛总感觉有异物感。

什么情况下麦粒肿需要做手术?

一般情况下麦粒肿发病较急,2~3天就会形成硬结,这时可以用热敷的方式促进硬结吸收。但注意出现红肿要避免热敷,防止红肿加重,此时可以使用抗生素药物消除炎症。在48小时后麦粒肿没有好转,发红和肿胀的面积在不断增大甚至有脓肿要及时就医。使用药物后无效就需要进行手术切开排脓,注意及时将麦粒肿切除,不要拖延疾病。因为炎症会扩散到眼眶蜂窝组织,导致眼眶蜂窝组织炎会影响视力,甚至会影响性命。

温馨提示,麦粒肿在日常很常见,在发生时不要相信民间所流传的各种偏方,及时就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控制炎症让麦粒肿消失。在必要时做手术也要遵从医生,不要盲目排斥导致危及性命。

(责编:何诗雅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麦粒肿破了一针眼大怎么办?

你好,麦粒肿破了是正常的。麦粒肿如果破了可能就是我们常见的症状:麦粒肿的脓液冲破表皮屏障就自动流出来,这样麦粒肿反而会自动消肿了。因为有些麦粒肿的脓肿在未穿破之前,就会充血显现出黄色的脓液,当充满成熟了就会自动破溃,这样它就可以自愈了。祝你健康!

Q:麦粒肿的常见症状?

麦粒肿分为外麦粒肿与内麦粒肿,病症发生在睫毛的毛囊皮脂腺里称为外麦粒肿,以眼睛局部的红肿热痛、耳朵前面的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的麦粒肿的症状表现。 外麦粒肿在发病两三天以后,会在睑缘处往往会形成硬结,等几天后硬结会慢慢软化,也会有黄色的脓包在睫毛的根部形成,只有当脓液流出后,眼睛的红肿会慢慢地消退,疼痛也会随着慢慢地减轻。邯郸爱眼医院 咨询0310-2050303.

Q:有孩子长麦粒肿的吗

一定要到儿童眼科看,他说是了才是,有时候是看象麦粒肿,其实是长湿疹。一定要到儿童眼科看,他说是了才是,有时候是看象麦粒肿,其实是长湿疹。什么是麦粒肿?麦粒肿俗称“针眼”。西医认为麦粒肿是睑板腺或睫毛毛囊周围的皮脂腺受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以局部红肿、疼痛,出现硬结及黄色脓点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上称麦粒肿为土疳或土疡。麦粒肿也是儿童常见的眼病。宝宝年幼无知,加上本性好动,经常用脏手揉眼,细菌就会乘虚而入。引起麦粒肿的细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以麦粒肿多为化脓性炎症。宝宝得各种全身性疾病时全身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引起麦粒肿。宝宝眼睑为何易长麦粒肿?麦粒肿分内麦粒肿和外麦粒肿两类:
1.内麦粒肿是眼睑皮脂腺或睫毛毛囊的感染为外麦粒肿,睑板腺感染。这是宝宝很容易患的一种。由于宝宝免疫机能差,对感染的抵抗力不强,加上本性好动,若同时伴有卫生习惯不良,脏手揉眼等,易致细菌侵入腺体而发病。内麦粒肿因其炎症部位在坚实的睑板内,一般范围较小,看起来不重,但疼痛却明显,近外眦部(小眼角)的重症麦粒肿可引起白眼球(球结膜)水肿,呈水泡样,甚至突出于睑裂之外。在睑结膜上的病变区呈红色或紫红色中心部有黄白色脓点,脓肿自结膜面自行溃破,脓液可排出,症状消失。
2.外麦粒肿病变部位初起时红肿、疼痛、近睑缘可摸到硬结,形如麦粒,
3~5天后脓肿软化,7天左右可自行穿破皮肤,脓液流出,红肿消失,有的也可不经穿破皮肤,脓液流出,红肿消失,有的也可不经穿破排脓或因排脓不畅自行吸收消退。麦粒肿如何治疗?
1.局部热敷,以促进化脓,轻的炎症也可在热敷后完全消失。
2.全身及局部抗生素治疗可促进炎症的消失,青霉素族的抗生素口服、肌注或静脉注射均可,它对化脓菌的作用都很好。局部可点眼药,一般使用0.25%氯霉素眼药水即可,如分泌物多可用利福平眼药水效果好。小儿入睡后可涂金霉素眼膏。
3.切开排脓,不要等到自行破溃,这样可以减少病人的疼痛,并可缩短疗程。当脓头出现时切忌用手挤压,因为眼睑血管丰富,眼的静脉与眼眶内静脉相通,又与颅内的海绵窦相通,而眼静脉没有静脉瓣,血液可向各方向回流,挤压会使炎症扩散,引起严重合并症,如眼眶蜂窝织炎、海绵窦栓塞甚至败血症,从而危及生命。不要用脏手揉眼睛,以免将细菌带入眼内,引起感染。麦粒肿病虽小,但很是让人烦恼,痛苦不堪,医疗上又无治疗好办法,用酒精棉球擦拭眼睫毛根部效果非常好。方法是:当开始患病---眼睑发痒、出现红肿或疼痛时,即刻用酒精棉球擦眼睫毛。擦时要双眼紧闭,用酒精棉球(不要太湿,太湿时挤掉一些酒精)在眼睫毛根处来回轻轻擦几下。擦后双眼会感到发热(发热时不可睁眼,否则酒精会渗透到眼里使眼睛疼痛),待热劲过后再睁眼。只要当天擦2~3次就可消肿。新生儿泪囊炎与麦粒肿的区别急性泪囊炎是一种泪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于鼻泪管被堵塞,泪囊里面的泪液不能排出,潴留的泪液成了细菌生长、繁殖的场所,形成慢性泪囊炎。有些慢性泪囊炎炎症可向周围扩散,急性发作,成为急性泪囊炎。因此急性泪囊炎多由慢性泪囊炎引发,只有少数一开始就为急性炎症。有时由于泪囊遭到外伤,或在泪道探通中造成假道,或在泪囊手术后细菌感染,也可形成急性泪囊炎。急性泪囊炎时,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压痛明显,炎症可扩散到颊部、鼻梁和眼睑等处。当扩散到眼睑时,会被误认为是麦粒肿。其实麦粒肿是眼睑上的疖子,它是长在眼皮上的,我们常叫做“针眼”、“偷针眼”。麦粒肿是由眼睑的睑板腺或毛囊及其附属腺体感染引起的。麦粒肿初起时又红又痛,三五天后可化脓,待脓排出后,红肿消退,胀痛缓解,再过几天就可完全痊愈。可见急性泪囊炎与麦粒肿的发病部位是不一样的,压痛部位不同,而且症状也不完全相同。急性泪囊炎在数日后也会形成一个脓腔,破溃排脓后炎症迅速消退,但常在泪囊前留下一瘘管,且多数久治不愈,这一点也与麦粒肿不同。急性泪囊炎早期症状与麦粒肿相似,但它们的起病原因不同,发病部位不同,预后不同。因此只要细心检查是不难识别的。什么一定要到儿童眼科看,他说是了才是,有时候是看象麦粒肿,其实是长湿疹。什么是麦粒肿?麦粒肿俗称“针眼”。西医认为麦粒肿是睑板腺或睫毛毛囊周围的皮脂腺受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以局部红肿、疼痛,出现硬结及黄色脓点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上称麦粒肿为土疳或土疡。麦粒肿也是儿童常见的眼病。宝宝年幼无知,加上本性好动,经常用脏手揉眼,细菌就会乘虚而入。引起麦粒肿的细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以麦粒肿多为化脓性炎症。宝宝得各种全身性疾病时全身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引起麦粒肿。宝宝眼睑为何易长麦粒肿?麦粒肿分内麦粒肿和外麦粒肿两类:
1.内麦粒肿是眼睑皮脂腺或睫毛毛囊的感染为外麦粒肿,睑板腺感染。这是宝宝很容易患的一种。由于宝宝免疫机能差,对感染的抵抗力不强,加上本性好动,若同时伴有卫生习惯不良,脏手揉眼等,易致细菌侵入腺体而发病。内麦粒肿因其炎症部位在坚实的睑板内,一般范围较小,看起来不重,但疼痛却明显,近外眦部(小眼角)的重症麦粒肿可引起白眼球(球结膜)水肿,呈水泡样,甚至突出于睑裂之外。在睑结膜上的病变区呈红色或紫红色中心部有黄白色脓点,脓肿自结膜面自行溃破,脓液可排出,症状消失。
2.外麦粒肿病变部位初起时红肿、疼痛、近睑缘可摸到硬结,形如麦粒,
3~5天后脓肿软化,7天左右可自行穿破皮肤,脓液流出,红肿消失,有的也可不经穿破皮肤,脓液流出,红肿消失,有的也可不经穿破排脓或因排脓不畅自行吸收消退。麦粒肿如何治疗?
1.局部热敷,以促进化脓,轻的炎症也可在热敷后完全消失。
2.全身及局部抗生素治疗可促进炎症的消失,青霉素族的抗生素口服、肌注或静脉注射均可,它对化脓菌的作用都很好。局部可点眼药,一般使用0.25%氯霉素眼药水即可,如分泌物多可用利福平眼药水效果好。小儿入睡后可涂金霉素眼膏。
3.切开排脓,不要等到自行破溃,这样可以减少病人的疼痛,并可缩短疗程。当脓头出现时切忌用手挤压,因为眼睑血管丰富,眼的静脉与眼眶内静脉相通,又与颅内的海绵窦相通,而眼静脉没有静脉瓣,血液可向各方向回流,挤压会使炎症扩散,引起严重合并症,如眼眶蜂窝织炎、海绵窦栓塞甚至败血症,从而危及生命。不要用脏手揉眼睛,以免将细菌带入眼内,引起感染。麦粒肿病虽小,但很是让人烦恼,痛苦不堪,医疗上又无治疗好办法,用酒精棉球擦拭眼睫毛根部效果非常好。方法是:当开始患病---眼睑发痒、出现红肿或疼痛时,即刻用酒精棉球擦眼睫毛。擦时要双眼紧闭,用酒精棉球(不要太湿,太湿时挤掉一些酒精)在眼睫毛根处来回轻轻擦几下。擦后双眼会感到发热(发热时不可睁眼,否则酒精会渗透到眼里使眼睛疼痛),待热劲过后再睁眼。只要当天擦2~3次就可消肿。新生儿泪囊炎与麦粒肿的区别急性泪囊炎是一种泪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于鼻泪管被堵塞,泪囊里面的泪液不能排出,潴留的泪液成了细菌生长、繁殖的场所,形成慢性泪囊炎。有些慢性泪囊炎炎症可向周围扩散,急性发作,成为急性泪囊炎。因此急性泪囊炎多由慢性泪囊炎引发,只有少数一开始就为急性炎症。有时由于泪囊遭到外伤,或在泪道探通中造成假道,或在泪囊手术后细菌感染,也可形成急性泪囊炎。急性泪囊炎时,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压痛明显,炎症可扩散到颊部、鼻梁和眼睑等处。当扩散到眼睑时,会被误认为是麦粒肿。其实麦粒肿是眼睑上的疖子,它是长在眼皮上的,我们常叫做“针眼”、“偷针眼”。麦粒肿是由眼睑的睑板腺或毛囊及其附属腺体感染引起的。麦粒肿初起时又红又痛,三五天后可化脓,待脓排出后,红肿消退,胀痛缓解,再过几天就可完全痊愈。可见急性泪囊炎与麦粒肿的发病部位是不一样的,压痛部位不同,而且症状也不完全相同。急性泪囊炎在数日后也会形成一个脓腔,破溃排脓后炎症迅速消退,但常在泪囊前留下一瘘管,且多数久治不愈,这一点也与麦粒肿不同。急性泪囊炎早期症状与麦粒肿相似,但它们的起病原因不同,发病部位不同,预后不同。因此只要细心检查是不难识别的。是麦粒肿?麦粒肿俗称“针眼”。西医认为麦粒肿是睑板腺或睫毛毛囊周围的皮脂腺受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以局部红肿、疼痛,出现硬结及黄色脓点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上称麦粒肿为土疳或土疡。麦粒肿也是儿童常见的眼病。宝宝年幼无知,加上本性好动,经常用脏手揉眼,细菌就会乘虚而入。引起麦粒肿的细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以麦粒肿多为化脓性炎症。宝宝得各种全身性疾病时全身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引起麦粒肿。宝宝眼睑为何易长麦粒肿?麦粒肿分内麦粒肿和外麦粒肿两类:
1.内麦粒肿是眼睑皮脂腺或睫毛毛囊的感染为外麦粒肿,睑板腺感染。这是宝宝很容易患的一种。由于宝宝免疫机能差,对感染的抵抗力不强,加上本性好动,若同时伴有卫生习惯不良,脏手揉眼等,易致细菌侵入腺体而发病。内麦粒肿因其炎症部位在坚实的睑板内,一般范围较小,看起来不重,但疼痛却明显,近外眦部(小眼角)的重症麦粒肿可引起白眼球(球结膜)水肿,呈水泡样,甚至突出于睑裂之外。在睑结膜上的病变区呈红色或紫红色中心部有黄白色脓点,脓肿自结膜面自行溃破,脓液可排出,症状消失。
2.外麦粒肿病变部位初起时红肿、疼痛、近睑缘可摸到硬结,形如麦粒,
3~5天后脓肿软化,7天左右可自行穿破皮肤,脓液流出,红肿消失,有的也可不经穿破皮肤,脓液流出,红肿消失,有的也可不经穿破排脓或因排脓不畅自行吸收消退。麦粒肿如何治疗?
1.局部热敷,以促进化脓,轻的炎症也可在热敷后完全消失。
2.全身及局部抗生素治疗可促进炎症的消失,青霉素族的抗生素口服、肌注或静脉注射均可,它对化脓菌的作用都很好。局部可点眼药,一般使用0.25%氯霉素眼药水即可,如分泌物多可用利福平眼药水效果好。小儿入睡后可涂金霉素眼膏。
3.切开排脓,不要等到自行破溃,这样可以减少病人的疼痛,并可缩短疗程。
当脓头出现时切忌用手挤压,因为眼睑血管丰富,眼的静脉与眼眶内静脉相通,又与颅内的海绵窦相通,而眼静脉没有静脉瓣,血液可向各方向回流,挤压会使炎症扩散,引起严重合并症,如眼眶蜂窝织炎、海绵窦栓塞甚至败血症,从而危及生命。不要用脏手揉眼睛,以免将细菌带入眼内,引起感染。麦粒肿病虽小,但很是让人烦恼,痛苦不堪,医疗上又无治疗好办法,用酒精棉球擦拭眼睫毛根部效果非常好。方法是:当开始患病---眼睑发痒、出现红肿或疼痛时,即刻用酒精棉球擦眼睫毛。擦时要双眼紧闭,用酒精棉球(不要太湿,太湿时挤掉一些酒精)在眼睫毛根处来回轻轻擦几下。擦后双眼会感到发热(发热时不可睁眼,否则酒精会渗透到眼里使眼睛疼痛),待热劲过后再睁眼。只要当天擦2~3次就可消肿。新生儿泪囊炎与麦粒肿的区别急性泪囊炎是一种泪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于鼻泪管被堵塞,泪囊里面的泪液不能排出,潴留的泪液成了细菌生长、繁殖的场所,形成慢性泪囊炎。有些慢性泪囊炎炎症可向周围扩散,急性发作,成为急性泪囊炎。因此急性泪囊炎多由慢性泪囊炎引发,只有少数一开始就为急性炎症。有时由于泪囊遭到外伤,或在泪道探通中造成假道,或在泪囊手术后细菌感染,也可形成急性泪囊炎。急性泪囊炎时,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压痛明显,炎症可扩散到颊部、鼻梁和眼睑等处。当扩散到眼睑时,会被误认为是麦粒肿。其实麦粒肿是眼睑上的疖子,它是长在眼皮上的,我们常叫做“针眼”、“偷针眼”。麦粒肿是由眼睑的睑板腺或毛囊及其附属腺体感染引起的。麦粒肿初起时又红又痛,三五天后可化脓,待脓排出后,红肿消退,胀痛缓解,再过几天就可完全痊愈。可见急性泪囊炎与麦粒肿的发病部位是不一样的,压痛部位不同,而且症状也不完全相同。急性泪囊炎在数日后也会形成一个脓腔,破溃排脓后炎症迅速消退,但常在泪囊前留下一瘘管,且多数久治不愈,这一点也与麦粒肿不同。急性泪囊炎早期症状与麦粒肿相似,但它们的起病原因不同,发病部位不同,预后不同。因此只要细心检查是不难识别的。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