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糖尿病一定会遗传,胖子才会患糖尿病?

2021/10/7 8:58:37 举报/反馈

随着生活水平质量提高,再加上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很大改变,结果使得糖尿病发病率一年比一年高。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分泌发生缺陷有或是生物作用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若持续处于高血糖状态可损害眼睛、肾脏、神经、血管和心脏等,甚至会威胁生命。民间关于糖尿病的谣言有很多,误导了众多人群。

关于糖尿病的误区有哪些?

1、糖尿病一定会遗传

不可否认,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若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下一代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达好几倍。不过,遗传并不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糖尿病发生也跟后天环境因素有关。

2、只有肥胖者才患上糖尿病

跟体重正常的人相比,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确实高,特别是腹型肥胖。不过,糖尿病并不是肥胖者的专利。若瘦子有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如家族遗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同样也会患上糖尿病。

3、少吃糖就不会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发生跟吃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其发病跟吸烟酗酒、身体肥胖、缺乏运动以及不健康的饮食、遗传息息相关。

4、儿童糖尿病都是1型糖尿病

并不是所有的儿童糖尿病都是1型糖尿病,近几年来,2型糖尿病的患儿越来越多,除了跟遗传有关外,也和高脂肪高糖类饮食、身体肥胖、活动量减少等有关。

5、饮食控制就是节食

不少糖尿病患者误认为饮食控制就是节食,其实不然。饮食控制是指保证糖尿病患者基本生理需求的条件下,适当控制每天总热量摄入。过度节食会导致身体消瘦和营养不良,而且也容易发生低血糖,带来的危害不想而知。

6、糖尿病不能水果

血糖稳定的情况下,合理控制好总热量就可以适量吃水果,吃水果的时间安排在两餐间,选择低升糖指数的水果如樱桃、苹果、梨或草莓。

7、糖尿病患者不能喝粥

喝粥会暂时影响血糖,虽然血糖升高的快,不过下降速度也很快。只要掌握喝粥技巧就能避免血糖升高,如煮粥时加入适量杂豆类和杂粮,煮的时间不能太长;喝粥时搭配着蔬菜和高蛋白质食物。值得提醒的是,血糖波动幅度较大或血糖居高不下时不能喝粥。

温馨提示

不管什么时候,糖尿病患者都要严格按照医生嘱咐用药,同时应做好生活干预,合理安排一日三餐,保持适度运动和充足睡眠来辅助降血糖。另外,不能迷信于所谓的无糖食品和保健品。

(责编:张颖琳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糖尿病人运动要注意哪些误区

糖尿病患者应该注意的运动误区:每天运动感到累:说明你血糖可能控制很差,更需要加强运动,只有血糖控制良好,这种累才会减轻。运动都有利于降血糖:认为只要运动就会降血糖的想法是错误的。对有严重并发症者,盲目运动可能加重病情。运动越早越好:过早起床,可能会打乱你的生物钟,导致人体生物节律紊乱,使体内节律性分泌的激素发生紊乱,从而引起血糖波动。还有运动无规律、忽视热身、运动中大量饮水、剧烈运动后骤停、带病坚持锻炼、吃药后不必运动、剧烈运动对糖尿病有益、空腹活动。这些误区都要注意。

Q:糖尿病患者容易陷入哪些心理误区?

误区之一:不以为然。一些症状较轻或根本没有症状的早期糖尿病患者,拒绝改变饮食习惯和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服药治疗。  误区之二:悲观沮丧。糖尿病患者几乎天天都要服药、打针或者上医院,于是深深担忧病情是否会加重。  误区之三:恐惧焦虑。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难以彻底治愈的终身性疾患,而且并发症较多,糖尿病患者恐惧失明或被截肢而成残疾人,更恐惧减寿和死亡。    误区之四:药物万能。过分依赖药物或迷信药物。  误区之五:抗拒对立。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糖尿病患者,对用药或治疗失去信心,甚至对医务人员不理睬、不信任、不配合。  误区之六:矫枉过正。为了更快地“降糖”,便过量、过频用药,或过度节食、过度运动,最后造成低血糖,严重的甚至导致昏迷。  社会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良的情绪可使病情更加难以控制,而通过适当的糖尿病教育和心理疏导,使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有正确认识,积极配合治疗,良好地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能增强患者的信心,减轻其心理压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Q:糖尿病患者容易陷入哪些心理误区?

误区之一:不以为然。一些症状较轻或根本没有症状的早期糖尿病患者,拒绝改变饮食习惯和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服药治疗。  误区之二:悲观沮丧。糖尿病患者几乎天天都要服药、打针或者上医院,于是深深担忧病情是否会加重。  误区之三:恐惧焦虑。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难以彻底治愈的终身性疾患,而且并发症较多,糖尿病患者恐惧失明或被截肢而成残疾人,更恐惧减寿和死亡。    误区之四:药物万能。过分依赖药物或迷信药物。  误区之五:抗拒对立。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糖尿病患者,对用药或治疗失去信心,甚至对医务人员不理睬、不信任、不配合。  误区之六:矫枉过正。为了更快地“降糖”,便过量、过频用药,或过度节食、过度运动,最后造成低血糖,严重的甚至导致昏迷。  社会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良的情绪可使病情更加难以控制,而通过适当的糖尿病教育和心理疏导,使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有正确认识,积极配合治疗,良好地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能增强患者的信心,减轻其心理压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