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痛经多因于瘀

罗颂平 来源: 罗颂平教授工作室 2021/4/1 14:46:40

瘀,积血也,血贵周流,倘有浓、粘、凝、聚,则壅滞不通,可成为瘀。内、外、妇、儿各科的病种中,均可由此病机而致,故中医特别注意这一病理现象;立有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这是中医特点之一。近年来,对于这一病机和治则,引起了中西医学界的重视,纷纷加以研究。经过血液学、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等的实验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这一疗法,应用于心、脑血管病、脉管炎、肿瘤等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至于妇产科,因有月经病、产褥病等与血液有密切的关系,故应用活血化瘀的范围就更广了。

妇女以血为主,经、孕、产、乳,均以血为用,故因瘀而致病者较多,其中月经病之痛经、闭经、崩漏的某一证型,可由于瘀而致病,尤其是痛经,多由于瘀阻不通。月经以按期宣泄为顺,若瘀血滞胞中,经血不得畅下,不通则痛,因而下腹疼痛,痛经一证,多属西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中医辨证,多认为瘀阻,瘀为有形之邪,本属实证,但由于体质关系,也有虚中夹实者。瘀滞之痛经,腹痛多在经前或经初,但亦有在两次月经之间的排卵期而痛者,常因卵巢增大或有包块,卵子排出困难或有阻滞之故。又瘀阻之痛经,除腹痛外,往往伴有肛门坠胀,里急后重之感,此因瘀块附着在直肠窝所致,瘀滞痛经,往往伴有较多之血块,血块排出后则腹痛可暂时缓减,俟瘀块排清后,疼痛才消失,痛经之严重者,可至昏厥。

血之与气,相辅而行。血壅滞而成瘀,则气亦必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往往互相结搏,故化瘀方中,多须行气,化气行其痛便止。瘀之形成,除气滞之外,亦有由于寒凝或热灼者体质有虚者;亦有壮盛者,故痛经一证,有纯实者,有虚实夹杂者,临证时须加详辨。寒者应温经散寒以行瘀,热者宜凉血清热以化瘀。体虚者应在理气益血之基础上以缓图;体质壮盛者可峻攻而祛瘀。寒热虚实之不同,处方命药便有所差异,瘀既属有形之邪,容易结成肿块症瘕,故于化瘀方中,常须兼用软坚散结之品,并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根治。几种常见证型及治法方药分述如下:

(一)寒凝血瘀证:经色多淡红而质稀,夹有小血块,小腹冷痛,口淡,或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不振,舌淡黯,苔白润,脉沉弦迟缓。治宜温经散寒行瘀,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干姜6克、桂枝15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没药10克、小茴香6克、五灵脂10克、赤芍15克、延胡索12克、蒲黄6克。加减法:经量多或延期不止者,加益母草30克,艾叶12克,续断15克。血块多者加桃仁15克,山楂15克。有包块者加三棱10克、莪术10克、鳖甲30克。疼痛剧烈者加田七末3克(冲服)或血竭末0.5克(冲服)。

(二)瘀热壅阻证: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浓,血块较多,伴烦躁、潮热或五心烦热,口干,唇焦红,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治宜凉血清热化瘀。可用血府逐汤加减。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生地20克、赤芍15克、红花10克、桃仁15克、当归尾9克、川芎6克、甘草6克、牛膝15克、柴胡9克、桔10克、枳壳12克。加减法:经量少者加丹参20克。经量多者加益母草30克,蒲黄9克、症瘕包块者,加三棱10克、莪术10克,烦热者加丹皮12克、栀子12克。血块多而痛剧者,加水蛭6克、延胡15克。

(三)气滞血瘀证:经色黯滞,排出不畅,或淋沥延期,血块多,下腹胀痛,痛连胁肋,经前乳房胀痛明显,喜太息,烦躁易怒,纳差,舌红,脉弦涩治宜行气活血化瘀,可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延胡索12克、香附10克、乌药15克、枳壳12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桃仁15克、五灵脂10克、丹皮12克、赤芍15克、红花10克、甘草6克、加减法:经量淋沥量少者,加丹参20克。喜太息者,加郁金15克。有症瘕包块者,加三棱10克、莪术10克。

(四)气虚血瘀证:素体气虚,而有痛经者,亦多有瘀滞,乃虚中有实,治宜攻补兼施。临床所见多为身体赢弱,行经期则腹痛,经色淡红而有血块,量多或延期不止,伴短气疲乏,面色苍黄,腰酸无力等全身证候。舌淡黯,脉弦弱。治宜补气化瘀,可用桃红四物汤去地加黄芪、炙甘草:黄芪3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芍药25克、桃仁15克、红花6克、炙甘草9克。

至于经后小腹绵绵而痛者,是气血虚弱,冲任失养之证不属本文范围,乃纯虚无实者,治宜气血双补,益养冲任。

上述四个证型,前三者较为多见,均属瘀血实证范畴,在化瘀的基础上兼用温经散寒、或凉血清热、或行气破气。至于排卵期疼痛,仍可按三个证型进行辨治。

痛经患者,往往疼痛时急须止痛,故活血止痛之单方、成药亦不可少。

1。田七痛经胶囊(本人经验方:田七、五灵脂、蒲黄、延胡索、川芎、小茴香、木香、冰片)适用于气滞血瘀或寒凝血瘀痛经,痛时每次服5粒,每日3次,平时可每次服3粒。如能长期服用,收效较好,无毒副作用。

2。田七末开水冲服,每次3克,每日2~3次。能活血去瘀止痛。

3。血竭末开水冲服,每次服1.5克,每日2次。化瘀止痛较好。

4。用祛风类药油涂擦下皮部,再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上,可收到暂时止痛之效。

5。用“坎离沙”或热散敷在下腹部,可收到止痛效果。

本文指导医生:
罗颂平

罗颂平教授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儿中心

擅长疾病:以中医药防治流产、不孕症和月经病[详细]

(责编:吴华玲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