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什么是呼吸衰竭?

2020/1/14 7:34:52

呼吸衰竭,大多数人在听到这个词时会想到身体体征逐渐消失,即将进入死亡。确实当身体如果发生呼吸衰竭并且没有及时得到救治时,很容易让身体的器官停止运作而在短时间内进入死亡。有一些人在患上呼吸衰竭时却不知该如何判断,其想要诊断呼吸衰竭,这样诊断就可以。

什么是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肺部换气功能出现严重障碍,就算在静止或者休息的状态下也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身体出现低氧血症,引发一系列生理或者病理改变以及各种疾病的临床症状。

怎么诊断呼吸衰竭?

一般呼吸衰竭主要是根据动脉血液中的各种气体分压以及酸碱度来进行诊断的,医生会通过检查动脉血液来检查血液中的动脉血氧气分压,在满足一定的温度,海拔等条件后,测出来动脉血氧气分压小于60毫米汞柱就可以判断为呼吸衰竭。

出现呼吸衰竭后该怎么治疗?

一般呼吸衰竭并不会独立发生,出现大多都是有原因的,所以想要治疗呼吸衰竭,可以称针对原发性疾病进行治疗来控制呼吸衰竭,只有将基础疾病治疗,并且让基础疾病有所好转,才能改善呼吸衰竭症状。但要知道大多数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本质是因为身体缺氧,所以急性发作时,吸取足够氧气是治疗的最佳方法。

不过要知道呼吸衰竭分为一型和二型,所以不同类型吸氧的方法也是有所不同,一型呼吸衰竭在吸入氧气时可以让自己放开吸氧,只要维持身体氧气足够就可以。而二型呼吸衰竭在吸取氧气时不能操之过急,因为二型呼吸衰竭患者如果大量给予氧气,会在短时间内因为二氧化碳过多存留而

总的来说,呼吸衰竭是一种临床急症,在发生后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让身体的呼吸恢复正常,如果让身体在短时间内急剧缺氧,会对身体带来极大的伤害,甚至有些器官会因为呼吸衰竭而逐渐停止运作。

温馨提示,大多数人出现呼吸衰竭是身体存在一些疾病,所以在急性发作时吸取氧气让身体呼吸恢复正常后,需要对身体进行详细检查,只有查明基础疾病才能从基础疾病上面入手治疗,避免后期反复有呼吸衰竭的症状出现影响生活。

(责编:罗敏效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药物性呼吸衰竭怎么诊断


1.呼吸衰竭的诊断 药源性呼吸衰竭的诊断首先应明确呼吸衰竭的存在。呼吸衰竭的诊断一般不难,早期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呼吸费力等症状时即应考虑呼吸衰竭的可能,严重病例可有精神错乱、烦躁、嗜睡、昏迷、呼吸表浅或呼吸节律不规则等,此时作血气分析即可明确诊断。
2.药源性因素的确定 药源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比较困难,这是因为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无特异性诊断的检查方法(包括X 线与组织学诊断),目前仍主要依赖于排除法诊断,

Q:I型呼吸衰竭怎么诊断

I型呼吸衰竭的诊断:
(1)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I型呼吸衰竭的检查并伴有(或不伴)二氧化碳滞留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功能或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2)血气诊断标准:在海平面大气压下,静息条件呼吸室内空气,排除心内分流或心排出量降低因素后,PaO2<7 89kpa="" 60mmhg="" paco2="">6.65kPa(50mmHg)
(3)临床分型:根据血气改变,将呼吸衰竭分为两型:I型呼吸衰竭:又称低氧血症型,PaO2<7.89kPa(60mmHg),PaCO2正常或轻度下降。
I型呼吸衰竭的诊断可给予高浓度氧疗,以纠正缺氧。

Q:药物性呼吸衰竭如何诊断检查

检查1、血气分析PaO28.0kPa,PaCO2减低,正常(Ⅰ型),或6.67kPa(Ⅱ型)。2、X线胸片:早期未见异常,X线胸片演变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诊断1.呼吸衰竭的诊断药源性呼吸衰竭的诊断首先应明确呼吸衰竭的存在。呼吸衰竭的诊断一般不难,早期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呼吸费力等症状时即应考虑呼吸衰竭的可能,严重病例可有精神错乱、烦躁、嗜睡、昏迷、呼吸表浅或呼吸节律不规则等,此时作血气分析即可明确诊断。2.药源性因素的确定药源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比较困难这是因为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无特异性诊断的检查方法(包括X线与组织学诊断),目前仍主要依赖于排除法诊断,关键是临床医生对本病必须有很好的认识和重视,对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急性呼吸衰竭特别是难以用原有基础病解释的呼吸衰竭时,均应考虑或排除是否有药源性因素存在。对考虑本病者应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药物应用史,如应用药物是否过量、是否联合应用多种对呼吸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应用药物与呼吸衰竭发生的时间及病理基础的关系等,结合临床与胸部X线表现全面分析,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因后作出正确诊断。鉴别本病应注意与心源性肺水肿、肺部感染、肺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脑血管意外等鉴别。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