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白领实用养肝护肝中医三原则

2018/3/8 8:43:18 举报/反馈

肝脏出问题,表现出来的是肠胃道症状,中医称为脾胃湿热或湿寒,脾胃可说是人体的除湿机,许多人喜欢吃生冷食物,更容易加重人体的湿气,四季都要注意。现代医学的肝脏和中医的肝,功能、症状都大不同。现代医学的肝,是指单纯的器官──重达1.5公斤,没有神经,默默工作的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中心。肝病的症状是胀气、消化不良、倦怠,在中医看来是脾胃系统(消化系统)湿热过重的问题。

火气大、眼睛干涩、指甲断裂都是肝病先兆

而中医的肝,则不只是肝脏而已,广义来说还包括情绪、精神及神经系统。以功能分类,中医的肝系统主要负责藏血和疏泄,类似储存身体的养分,和调节新陈代谢功能。

症状表现上,由于中医的肝系统个性外向、活泼、亢奋,像是火象星座的“过动儿”,对外在环境及身体情绪变化常反应过度,因此疏通调节的功能一旦出现异常,肝火一路顺着肝的经脉延烧,就会有眩晕、头痛、中风、失眠、耳鸣、口干、口苦等肝火旺盛、肝阳上亢的现象。

再来,古籍《灵枢脉度篇》提到“肝气通于目”,眼睛出现不适,也可能是肝的调节功能出现异常。现代医学已经证实古人的智慧。肝脏健康的时候,脏器内肥嫩慵懒的星状细胞能储存脂肪及身体90%的维生素a。当肝脏发炎,星状细胞会受到一些生长因子或是发炎细胞素的影响,开始增生和制造胶原蛋白,进入活化状态。活化状态中的星状细胞,会将脂肪丢掉,也释出储存的维生素a,造成身体的维生素a不足,因而眼睛干涩、视力模糊、甚至夜盲症。

此外,中医认为肝主筋、其华在爪,当肝血不足的时候,指甲会粗糙黯淡或出现白色细纹,甚至容易断裂。东方肝与西方肝的症状有异,保肝方法也各有不同,需要同时兼顾,否则可能顾此失彼。例如一般人解决火气大,可能是吃点降火的青草茶或芦荟,这些食物对消化系统来说过于寒凉,使用过多反而会让肝病症状更糟。

尤其是市售的保肝丸,大多以清热解毒的古方如龙胆泻肝汤为主材料,服用过多,就像把冷气开到最大,反而让扮演人体除湿机的脾胃机能受寒,更不容易去湿解热,因此别长期服用清热解毒的中草药。还有人可能不清楚蚬精、蚬锭也偏凉,脾胃功能不好、容易腹泻的人最好不要当成保健食品天天吃。

保养中医的肝系统,有如驯养过动儿

照顾中医的肝,像是教养麻烦的过动儿,不能给予太多养分造成负担,需要依照它好动的个性给予舒展宣泄的空间,又要适时安抚、驯化它,避免过于亢奋伤了身体。

一、饮食上少刺激性、多养肾食物

平时对肝最好的饮食方式就是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去‘激怒’它。例如油炸、烧烤等,咖啡跟茶也太燥,容易上火。而中医认为乙癸同源,乙即是肝,癸是肾,因此补肾也能同时养肝,可以多吃黑芝麻、黑木耳、黑豆、桑椹、黑糯米、党参、白术、黄耆、枸杞等滋养肝肾。中医的肾指的不只肾脏,还包括脑、头发、耳、膀胱、骨髓、生殖器等构成的系统。

有症状时

1。口干舌燥、嘴破、便秘等肝火旺盛吃点绿豆、薏仁、芦笋、丝瓜、芦荟、蚌类、青草茶等清热食物,或是有凉润效果的木耳、桑椹、木瓜都是不错的选择。中医讲究治肝要“实脾”,因此感觉症状减缓,或是吃了身体发冷、有腹泻、闷胀感的时候,就不能再吃寒凉食物,以免伤了肠胃。养肝法是行气养血的加味逍遥散,加上能同时补、泄的六味地黄丸。在感觉身体比较虚时,会以11分量,早晚服用。

2。眼睛干涩菊花、枸杞、决明子等都是中医的养眼茶饮。枸杞、山药、沙参加上一点玫瑰花煮粥,可以养阴补气,也有护眼效果。

二、穴道上太冲、太溪穴疏通肝肾经络

太冲穴位在肝经,取穴位置在脚大拇指与第二趾骨结合处,肾经的太溪穴,在脚内踝后侧1寸的凹陷处,各按压3~5分钟,同时保肝固肾。秋冬的经络养生最好取下半身的穴道,可以把气血往下带,把气慢慢收敛,符合秋收冬藏的生理运转。

此外,也可在右侧肝脏位置轻轻推揉,专家说,肝脏四周有许多肝经的穴道,多刺激会保持气血舒畅。也可多做运动,包括游泳、气功、导引及伸展运动,全身都能动的舒展动作最适合喜欢舒张的肝。

三、情绪上平稳、不熬夜

中医提到怒则伤肝,情绪起伏过大,很容易影响到肝。晚上11点至凌晨3点,血液流经肝、胆,此时应让身体得到完全的休息,否则肝的修复功能受到影响,“睡对时间和睡够时间一样重要。”

(责编:欧家福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脾胃湿热怎么办?????

脾胃湿热多是由于脾胃虚弱引起。脾胃运化水湿,在饮食中可以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健脾养胃,祛湿的食物为主,如常见的大枣、山药、薏米、莲子等。中药材中的,如鸡丝藤、茯苓也可以有一定的辅助调理的作用。对于脾胃湿热严重者,还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症状,应结合临床,适当的服用中成药调理。

Q:肝胆湿热和脾胃湿热的区分

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共同点是: 1、病因相同: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所致。 2、都有纳呆,呕恶,腹胀等脾胃症状。 3、二者可有黄疸的症状。黄疸是由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所致。二证如出现黄疸,皆为阳黄。 4、望舌苔均为舌红苔黄腻湿热之象。 二者的不同可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1、湿热偏重不同。虽然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之病因均为湿热,但湿热偏重不同。脾胃湿热湿重于热,湿的表现如肢体困重,纳呆,腹胀,大便溏泻表现明显。热的表现相对较轻。肝胆湿热热重于湿。热的表现如身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的表现明显,而湿的表现相对较轻。 2、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都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如腹胀,纳呆,呕恶。肝胆湿热产生上述症状是因为肝气横逆犯胃,脾胃受病,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较轻。而脾胃湿热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致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明显。肝胆湿热多兼有脾胃症状。而脾胃湿热则不兼胁痛,口苦等肝胆症状。 3、肝胆湿热因湿热郁结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不通则痛,故胁肋部胀痛不适,而脾胃湿热为脘闷腹痛症状,无胁肋胀痛的症状。且肝胆湿热有湿热下注的症状,如阴囊湿疹, 潮湿,睾丸肿胀,坠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症状。脾胃湿热则无这些湿热下注的症状。 4、从治疗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疗程来看,脾胃湿热的疗程较长,愈后较少复发。肝胆湿热虽疗程较短,但屡有发作。因脾胃湿热湿大于热,湿邪致病的特点是病程较长,故缠绵难愈。

Q:脾胃不好 以前脾胃湿热 通过十天的中药调

这个应该是脾胃功能不好,他就会导致出现脾胃湿热,导致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不通畅的现象,不要吃生冷辛辣的食物,你可以选择口服藿香正气胶囊,肠胃康片以调理肠胃治疗。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