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小伙减肥20斤减出淋巴瘤

家庭医生在线 2015/11/3 9:07:35

26岁小伙小刘竟然因为减肥而患上淋巴瘤。两个月前,小刘因为自己150斤的体重而开始减肥,健身、吃减肥药、节食多管齐下,一个月后体重就降至130斤。但上个月开始,他的身上、脸上突然开始起红疹、发痒,脸变圆变肿,身体却越来越瘦。于是他来医院就诊,经仔细观察,听闻病史后,医生建议他做皮肤活检,检查结果显示,他竟然患上了T细胞淋巴瘤。幸而是早期阶段,经对症治疗,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该院皮肤科医生张红梅说,小刘过度减肥,营养摄入不足,导致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这是他患上淋巴瘤的主要诱因。好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属于低恶性度、疾病变化较缓慢的淋巴瘤,预后良好。

淋巴癌格外青睐青壮年

淋巴癌又称恶性淋巴瘤,是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从儿童到80岁老人均可发生。据统计,我国淋巴癌发病年龄以20岁到40岁青壮年较多见,平均死亡年龄低于45岁。这是因为20岁至40岁是人的青壮年时期,淋巴系统处于一个非常活跃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出现肿瘤的病人相对就比较多。

恶性淋巴瘤的表现比较隐匿,不易被察觉。如果能够早期发现症状,及时就诊,治疗效果会大大提高,更有机会获得长期生存。一些早期信号特别值得重视:无明确原因的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结核经正规疗程的抗结核治疗、慢性淋巴结炎经一般抗炎治疗无效的;淋巴结肿大和发热经治疗有时好转,但经常有反复,并且总的趋势为进展性;不明原因的长期低热或周期性发热,应考虑恶性淋巴瘤的可能性,特别是伴有皮痒、多汗,消瘦以及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如果身体出现这些异常情况,千万不要自作主张,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生活中如何远离淋巴癌?

1、 加强体育锻炼可远离淋巴癌:增强体质,多在阳光下运动,多出汗可增强身体免疫力。

2、 生活要规律可远离淋巴癌: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人,都会加重体质酸化,容易患癌症。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使各种癌症疾病远离自己。

3、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远离淋巴癌:戒烟限酒。如果人们都不再吸烟,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症将减少1/3;其次,不酗酒。烟和酒是极酸的酸性物质,长期吸烟喝酒的人,极易导致酸性体质。

4、 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可远离淋巴癌: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可见压力是重要的癌症诱因,中医认为压力导致过劳体虚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体内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性物质的沉积;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引起气滞血淤、毒火内陷等。

5、 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可远离淋巴癌: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发霉的食品等,要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要防止病从口入。

(责编:郑梦雪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淋巴瘤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巴瘤的具体发病原因还不清楚,但目前的多数观点认为淋巴瘤的发病和病毒感染有关。其次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也可能增加患淋巴瘤的风险。 病毒感染:EB病毒的感染被认为是导致淋巴瘤的重要原因,乙肝病毒感染后患淋巴瘤的几率也会增加,而且曾患过乙肝的淋巴瘤患者的治疗难度也会增加; 环境因素:卫生条件差、环境条件复杂可能容易导致淋巴瘤的发生; 遗传因素:国外某些研究表明,有些淋巴瘤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而且多表现为同性遗传,比如父亲如果患过淋巴瘤,儿子得淋巴瘤的几率可能会比其他人高出5-10倍。

Q: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的病因...

主要有两个原因:1.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 pylory,Hp)感染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Hp与胃MALT的发生有关,但确切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多数人认为环境、微生物、宿主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促进了胃淋巴瘤的发生。Hp感染后可导致淋巴样组织在胃黏膜累积,出现B细胞滤泡,并常有淋巴上皮灶形成。2.Hp相关的慢性胃炎中可出现单克隆细胞群,并在继发的MALT中持续存在,提示MALT由慢性胃炎发展而来。90%以上的胃MALT淋巴瘤存在Hp感染,Hp感染人群的淋巴瘤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几个研究组证实,临床上清除Hp后,胃淋巴瘤获得缓解,但仅对早期黏膜和黏膜下层的MALT有效。这些现象均说明。Hp感染与胃MALT淋巴瘤的关系。

Q:引发淋巴瘤的原因?

恶性淋巴瘤是免疫系统恶性肿瘤,免疫缺陷是恶性淋巴瘤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功能,对体内发生突变或癌变的细胞能起到清除的作用。淋巴瘤的发病率不仅与吸收辐射的剂量有关,还与受辐射时的年龄有关,25岁以下受辐射的人群,淋巴瘤的发病率比其他人群高。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