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小心甲肝转为慢性肝炎

家庭医生在线 2015/10/4 7:49:03 举报/反馈

我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肝炎大国。肝炎当中的甲型肝炎,曾经是让人“谈虎色变”的疾病,虽然甲型肝炎如今看来没有那么可怕了,但在我国包括昆明,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甲肝散发流行。因此,仍然需要防范甲肝大流行的发生。

提起甲肝,现在40多岁以上的人或许还会记得,1988年,上海发生了一次让人震惊的、已经载人传染病和肝炎医学史册的甲型肝炎大流行。当时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就有近三十万人患甲肝,其中有百余人因为病情加重到“重型肝炎、肝衰竭”而导致死亡。

十万分之一的年发病率

有关甲型肝炎的发病率方面的问题有两个概念。

一个是感染率,指的是甲型肝炎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或者叫流行率。目前我国报道的感染率(流行率)为50岁以上的人口是60—70%左右。也就是说,我国50岁以上人口的三分之二已经感染过甲型肝炎,其中绝大多数是隐形感染,就是患上了甲型肝炎,但是没有自觉症状的患者;20岁以下的人口只有不到5%的人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当然大多数仍然是隐形感染的患者。发生甲型肝炎的大流行最可能的地方主要在幼儿园、小学等儿童集中的场所。

另一个概念是年发病率,目前的报道大约是十万分之一。

无症状感染者仍会传染他人

甲肝是一个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损害肝脏,其临床表现为以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甚至可以是很严重的黄疸,如同“金娃娃”一样;还有的会危及到病人的生命,医学上叫做“肝衰竭或者重型肝炎”;同时,甲肝表现为无症状的感染者也是常见的。

无症状的感染者本身已经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甲肝患者了,但是没有自觉症状,如同一个健康人一样,他们同样有传染性,但是因为没有自觉症状,因此“流行病学”意义非常大。

甲型肝炎的潜伏期是4—45天,平均30天。有临床表现和黄疸的患者可以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病情轻一些的患者,可以没有黄疸。大多数患者需要2—3个月可以恢复健康,少数患者最长需要半年的时间才能康复。

卫生习惯差的人群易感染

统计显示,我国的甲型肝炎的感染率和年发病率正在逐年下降,流行季节和流行周期日趋不明显。“易感人群”减低、感染年龄和发病年龄后移。我国正由高流行国家向低流行国家过渡。

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或者注射了甲型肝炎减毒疫苗后,人体可以产生对抗甲型肝炎病毒的物质,这种物质叫做中和抗体。中和抗体可以“消灭”甲型肝炎病毒,起到保护人体健康的作用。

甲型肝炎的流行和经济、卫生条件以及卫生习惯有关。通常经济条件、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好的人群不容易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反之,容易患甲型肝炎。

掌握要点不会发展成慢性肝炎

甲型肝炎是一个消化道的传染性疾病。比如1988年上海发生的甲型肝炎大流行,就是因为一种叫“毛蚶”的食物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凡是吃了“毛蚶”的人群,都可能患甲型肝炎。因此,甲型肝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按照甲型肝炎的科学规律办事,只要严格按甲型肝炎预防的科学要求进行预防,甲型肝炎是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

预防方面有三个要注意的:

一是隔离病人。一般患者需要隔离30天以上,来自幼儿机构的患者,应该隔离40天。在流行区甲型肝炎患者和与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者,应该密切观察4—6周时间。在家隔离的患者,应该严格个人卫生制度的执行,病人用过的物品和粪便应该消毒处理;

二是切断传染途径。主要措施是针对水源和食物不被甲肝病毒污染的各种措施;

三是保护易感人群。对易感者注射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是最重要的措施。

患甲肝炎患者主要应该注意休息、吃清淡的和易消化的饮食,注意心理平衡,做好隔离消毒工作,和及时到医院住院治疗。“只要做好了上述事项,一般经过2—3个月都会较好的恢复身体健康,不会成为慢性肝炎。”

那么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预防甲肝呢?

自来水和井水都要消毒

加强饮水消毒,不论是自来水,还是井水、河水、塘水都要消毒。如50公斤水加漂粉晶片1片,就可杀灭甲肝病毒;如已有甲肝流行可适当加大漂粉晶用量。

不吃不干净的食物

预防甲肝生吃瓜果要洗净。毛蚶、蛤蜊等水产品可能粘附甲肝病毒,不要生吃或半生吃。直接入口的食物如酱菜、凉拌的菜,不要在可能受污染的水中洗涤。

讲究餐具茶具的卫生

预防甲肝要讲究餐具茶具的卫生。有肝炎流行时,勿办酒席。因甲肝病人在症状出现之前大便中就有病毒排出,在甲肝流行时自办酒席,宾客中可能有尚未发作的病人,容易引起参宴者甲肝爆发。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甲肝病人症状明显出现以前,传染性很强,所以愈早发现、早隔离,就愈能减少传染的危险。

(责编:郑梦雪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