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甲肝会通过母婴传播吗?

家庭医生在线 2015/3/20 8:44:19 举报/反馈

孕妇一贯是家中的重点保护对象,但是,再严密的保护也总有失手的时候。如果孕妇患上甲肝该怎么办呢,专家提醒孕妇患上甲肝并不会将疾病传染给宝宝,但是这不意味着甲肝对孕妇就毫无危害。

甲肝孕妇是否会传染给宝宝

孕妇在怀孕之前都要做孕前检查,主要是起到保护胎儿健康的作用,因为有些病是不适合怀孕的。但孕前检查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重视和普及的,所以有的人是怀孕了才发现甲肝的,所以是非常的慌张,不知道如何是好,简直像是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甲肝并不像乙肝那么危害性大,因为传染性没有后者强。它是不会传染给胎儿的,不过可能通过呼吸、饮食、共用毛巾等传染给家人或者周围人,所以放心吧。由于甲肝并不会通过胎盘传播,所以说对胎儿不会有影响。也就是说就算是孕妇有了甲肝,你的宝宝也不会得的。

怀孕早期得了甲肝后,对胎儿没有什么影响。因为胎儿在子宫内受到子宫、胎膜等的层层隔离和保护,孕妇和胎儿之间的血液不是直接沟通的,而且甲型肝炎病毒不能通过胎盘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所以胎儿不会受到感染,也不会发生畸形,当然也不必行人工流产了。然而甲肝对孕妇本身会带来一定影响。容易演变为重症肝炎。越是妊娠后期,影响越严重。

分娩时易导致大出血,产后易继发其他感染。演变为重症肝炎不但危及孕妇生命,胎儿也常突然死亡。因此,妊娠时患了肝炎必须住院治疗。产妇得了肝炎,不能再给婴儿哺乳。

妊娠期感染了甲肝怎么办

对早期怀孕孕妇,可考虑终止妊娠,因为此时甲肝病毒可能对胎儿造成不利影响,但需慎重考虑。对中晚期怀孕孕妇需加强护肝治疗,提供足够的能量及维生素,并密切观察各项肝功能指标,一旦出现重型肝炎应终止怀孕。

甲肝对孕妇有何影响

但是不传染并不代表没有伤害,甲肝对孕妇本身会带来一定影响。容易演变为重症肝炎,重症肝炎有可能导致胎儿直接死亡,所以说要引起重视。过专家临床证实,甲肝可发生于妊娠各期。甲肝危害在早期易致流产,甲肝危害在晚期易致早产,产后较易出现阴道大出血。甲肝产妇年龄、分娩方式、羊水情况等与非甲肝产妇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仅产后出血较多见。未见急性重型肝炎。孕妇患甲肝不要紧,只要卧床休息,积极治疗,疾病会很快恢复。如果你很担心的话,应该到医院请医生帮忙。

在这里劝那些想要怀孕和已经怀孕的女性朋友们,应该打甲肝疫苗。但也不要太着急,因为国内甲肝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尽量不要打,尤其是在孕早期(三个月)。当然了宝宝也要打的,因为计划内疫苗(一类疫苗)是国家规定纳入计划免疫,属于免费疫苗,是从宝宝出生后必须进行接种的。

甲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一、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这是甲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也叫间接传播。主要通过被甲肝病毒污染了的手、食具、用具和玩具等再污染食物后经口传入而感染。这种方式多发生于学校、幼儿园、部队、工厂等集体单位和家庭,故可引起流行,也可出现散发病例。

二、水源传播

是引起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多发生于暴雨和雨季之后。病人的粪便、唾液、呕吐物等排泄物因雨水的冲刷可污染周围环境,尤其是水源。

在卫生条件比较差的农村,由于无自来水设施,人们多饮用井水、河水或池塘水,当身体抵抗力减弱又饮用被污染的水后,极易引起感染,并出现暴发流行。

三、食物传播

主要是食用了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特别是生吃的瓜果、蔬菜,或未煮熟的贝壳类海产品如牡蛎 蚬子、蛤蜊和毛蚶等)引起。

此外,患甲肝的饮食从业人员污染食物引起暴发流行也屡有报道。此种传播方式引起的流行潜伏期多比较短暂,且患者病情较重。

四、其他

苍蝇和蟑螂也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媒介,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空气飞沫传播、母一婴垂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等,因尚未被证实或未见报道,故暂不能肯定。

那么孕妇如何预防甲肝呢?

1、不吃不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毛蚶、蛤蜊等水产品可能粘附甲肝病毒,不要生吃或半生吃。直接入口的食物如酱菜、凉拌的菜,不要在可能受污染的水中洗涤。

2、搞好饮水卫生。加强饮水消毒,不论是自来水,还是井水、河水、塘水都要消毒。如50公斤水加漂粉精片1片,就可杀灭甲肝病毒;如已有甲肝流行可适当加大漂粉精用量。为防止水源和农作物受到污染,不要用新鲜粪便下田不要在河、塘内洗甲肝病人的衣物等。

3、有肝炎流行时,勿办酒席。因甲肝病人在症状出现之前大便中就有病毒排出,在甲肝流行时自办酒席,宾客中可能有尚未发作的病人,容易引起参宴者甲肝爆发。

4、讲究餐具茶具的卫生。

5、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甲肝病人症状明显出现以前,传染性很强,所以愈早发现、早隔离,就愈能减少传染的危险。

温馨提示:无论是准妈妈也好,其他人也好,甲肝的预防主要就是要管住嘴,不要乱吃不健康食物,同时要搞好卫生。

(责编:黄英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甲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甲肝的全称是甲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感染对象以青少年及儿童为主,成年人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它是各种病毒性肝炎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我国是甲肝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典型的甲型肝炎临床过程分四个阶段:①潜伏期②前驱症状期③黄疸期④恢复期.疾病轻重程度往往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在幼儿中,甲型肝炎常表现出无症状或无典型特征的症状,经常无黄疸期,而在青少年和成人中,经常表现出有黄疸期症状的感染.甲型肝炎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主要通过进食,饮水以及人与人密切接触而传染.一般来说,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多为散发性疾病,而通过进食和饮水传播则往往导致爆发性疾病.我国华东沿海地区常因生食或半生食水产品(如蛤蜊,牡蛎,毛蚶等)而引起该病流行.此外,甲肝传播途径还有很多种,日常生活中我们看看有哪些传播途径是甲肝传播途径呢?要及时的预防这些,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甲肝传播,,保证健康身体.1.甲肝传播途径有饮水卫生.2.甲肝传播途径有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毛蚶,蛤蜊等水产品可能粘附甲肝病毒都是甲肝传播途径,不要生吃或半生吃.直接入口的食物如酱菜,凉拌的菜,不要在可能受污染的水中洗涤这些都是甲肝传播途径.3.甲肝传播途径有餐具,茶具,要注意这些用具的卫生.4.有肝炎流行时,勿参加自办酒席,这也是甲肝传播途径中的一项.甲肝传播途径是因甲肝病人在症状出现之前大便中就有病毒排出,在甲肝流行时自办酒席,宾客中可能有尚未发作的病人,容易引起参宴者甲肝爆发,属于甲肝传播途径中的一种.

Q:乙肝和甲肝的症状区别

乙肝主要是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乙肝感染是很难彻底治愈的,大多是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生活传播的几率比较大。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甲肝是可以治愈的,目前甲肝和乙肝都是可以通过打预防针,可以有效预防甲肝和乙肝的发生。如果目前没有感染,可以及时去医院注射疫苗。

Q:甲肝减毒活疫苗

区别乙肝折叠编辑本段概念上的区别:甲肝是由甲肝病毒(HA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而乙肝则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传播途径的区别:甲肝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而乙肝是通过血液、母婴、性生活和生活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传播范围的区别:甲肝的传染性非常强,只要接触到甲肝患者用过的东西都有可能造成感染,甲肝的传播范围比较广泛;而乙肝通过正常的接触,比如握手、拥抱等是不会被感染的。发病症状的区别:甲肝发病时一般会出现发热、乏力、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关节痛等症状;而乙肝发病时除了会出现甲肝的发病症状外,还会出现黄疸、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治疗难度的区别:甲肝一般很容易治疗,甚至有些抵抗力比较强的患者不用治疗一段时间后也会自愈,而且愈后不容易反弹;而乙肝的治疗难度比较大,治疗过程比较复杂,而且愈后很容易复发。预防甲肝折叠编辑本段1、注意饮水卫生,不喝生水,加强饮水消毒,每50kg水肿加漂粉精片1片就可有效的杀灭甲肝病毒,如周围地区已有甲肝流行,则应该适当加大漂粉精用量。为防止水源和农作物受到污染,不要用新鲜粪便下田,也不要在河水中洗甲肝患者的衣物,管理好水源是预防甲肝的主要措施2、注意饮食卫生,容易受到甲肝污染的水产品应该避免生吃,生吃瓜果蔬菜等要清洗干净,最好用热水烫过再使用,这样能够有效的预防甲肝。3、注意餐具消毒,如家中有甲肝患者或周围有甲肝流行时,每次使用前要对餐具彻底消毒,另外要尽量避免外出用餐,以免受到感染4、及时接种丙种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含有健康人群血清中所具有的各种抗体,因而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有效预防甲肝病毒传染。5、药物预防,在甲肝流行期间,口服板蓝根冲剂,服用可增强机体抵抗力的各种营养元素补充剂,有针对性的服用重要,都可以对甲肝病毒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6、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甲肝疫苗的选择折叠编辑本段目前,甲肝疫苗有甲肝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活疫苗包括水针剂和冻干剂)两种类型。灭活疫苗的成分是灭活后纯化的全病毒颗粒,而减毒活疫苗的成分以减毒的活病毒为主。减毒活疫苗水针剂具有价格低廉的特点,保护期限可达5年以上,但其存在疫苗稳定性差的弱点。克服了这一弱点的冻干减毒活疫苗近年已经问世。灭活疫苗抗体滴度高,保护期可持续20年以上,由于病毒被充分灭活,不存在毒力恢复的危险,安全性有充分保障,国外均使用灭活疫苗。以往我国的甲肝灭活疫苗全部依赖进口,通过组织“九五”科技攻关,我国已成功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甲肝灭活疫苗,并已开始推广使用。在接种程序上,减毒活疫苗接种一针,灭活疫苗接种两针(0,6月)。人们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其中一种疫苗进行接种。[1]以上即为针对甲肝减毒活疫苗这个问题所做的回答,希望可以给到您帮助,同时希望您有需要的话,还是得到医院咨询专业医生。以上仅供参考。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