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如何根据体质选凉茶

家庭医生在线 2014/7/17 8:46:56

  “怕上火,喝凉茶。”无论寒暑,类似的广告已经遍布大江南北,尽人皆知。在广东民间,凉茶是以药性辛寒、甘寒、苦寒等具有清热凉血、祛湿解毒作用的中草药煎水代茶饮,以消除体内的湿热疫毒。每当有热气或湿热时,特别是出现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黄、全身困倦等不适,广东人会习惯性地喝两杯凉茶,给自己去火。

  夏天防上火可喝凉茶

  人体内有一种看不见的“火”,它能产生温暖和力量,提供生命的能源,推动生命的进程。但是,如果火失去制约,火性就会浮炎于上,表现病症,即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而出现的内热症,统称“上火”。

  夏天需要饮凉茶,因为夏天火热之气化为暑,若暑泻入侵,会使肌肤纹理开启,津液外泄而见大出汗,汗出过多而伤津,津伤而口渴。

  夏季很多人胃口不好,消化功能降低,必须讲究科学饮食。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可以多吃些苦味食品,苦味食品中的生物碱具有清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不仅能清心除烦、醒脑提神,且可增进食欲、健脾利胃。

  如何根据体质选凉茶

  阳虚体质的人:现在许多人终日坐在办公室里,劳动强度减小,户外活动减少,阳气的推动功能得不到锻炼;此外,空调的使用让人体内的阳气升发乏力,许多人的体质在向阳虚过渡,出现怕冷、四肢发凉、面色苍白、大便稀、小便清长的现象,此类人不宜喝凉茶。

  苦夏的人:苦夏的人脾胃阳气的推动运化功能较弱,食物摄入少,因而抵抗力也相对较低。夏季里汗液分泌较多,而中医认为,汗为人体的“阳液”,出汗过多,阳气会随着汗液外泄,如果此时再服用苦寒的凉茶,就会伤到脾胃,使本来就虚弱的脾胃更加虚弱,正气受损,不但加重苦夏的症状,也会因为免疫力降低导致许多其他疾病。

  月经期和产褥期女性:经脉的温煦是保持脉道畅通、防止瘀血阻滞的关键。女性月经期和产后身体极为虚弱,对冷热刺激极为敏感。在热天不加节制地喝凉茶,虽然胃内一时凉爽,但这些药物进入血液后,寒凉的刺激就会使血流缓慢,甚至形成血瘀,引起痛经、月经不调、经量减少,严重的还可能引起大出血、闭经。

  儿童和老年人:儿童是纯阳之体,容易上火,但喝凉茶并不是预防孩子上火的好办法。因为儿童的脾胃调节功能尚不完善,对外来药物的寒凉刺激不能及时调整和适应,反而会因为药物直接作用于脾胃影响消化吸收,出现腹痛、腹泻。老年人阳气渐弱,器官功能衰退,同样会因为凉茶刺激出现消化系统病变以及阳气受损。

  推荐几款自制凉茶

  西瓜皮凉茶。原料很简单,为西瓜外皮、白糖。将西瓜外皮绿色的那一层利用起来,洗净后切碎去渣取汁,再加入少量白糖搅拌均匀即可,有祛暑利尿解毒的功效。

  薄荷凉茶。取薄荷叶、甘草各6克,加水1000毫升左右,煮沸5分钟后,放入白糖搅匀,有提神醒脑的功效。

  陈皮凉茶。将干橘皮10克洗净,撕成小块,放入茶杯中,用开水冲入,盖上杯盖闷10分钟左右,然后去渣,放入少量白糖。稍凉后,放入冰箱中冰镇一下更好。常饮此茶,既能消暑又能止咳、化痰、健胃。

(责编:付子颜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夏季饮食如何预防上火?

夏季饮食预防上火,应该要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避免吃太油腻的食物。 上火是中医的说法,主要是体内的阴阳失衡导致内火旺盛,在饮食方面应该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比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避免吃太多油腻的食物,避免吃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等,另外应该要多喝水,如果上火的症状较重,可以遵医嘱进行用药治疗。

Q:夏季饮食如何预防上火?

总结如下:1、上火的人要怎么防降火,2、防止吃热性的东西,3、多吃降火的食物,如梨\红提4、易上火的人要多饮水或茶。如薄荷、金银花、苦茶,菊花茶…能去体内的躁热,推动外皮循环。5、少吃荔枝、菠萝、橘子、青芒…上火的水果。6、上火的人要保持生活规律,规律生活。7、睡眠要充足,防止劳累过度。8、操纵辛辣食物,多食清火蔬菜。如:苦瓜、黄瓜、箩卜、白菜…

Q:嘴唇上火,起泡了,怎么办?

可以喝凉茶,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做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治疗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制作凉茶所使用的草药能有效去除人体的毒素,起到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抗御细菌、病毒的感染,平衡阴阳、柔润肌肤的作用。除了清热解毒外,凉茶还可去湿生津、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等,还可治目赤头痛、头晕耳鸣、疔疮肿毒和高血压,夏天完全可以当清凉饮料饮用。上火的原因是多样的,可以喝康采恩固体饮料中的清上清,不寒凉,夏天常喝还能预防上火。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