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如何鉴别上下运动神经元病?

家庭医生在线 2013/11/21 9:36:43 举报/反馈

运动神经元是负责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的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可以分为上、下神经元,均可以发生不同的病变,甚至造成瘫痪,那么临床上改如何鉴别诊断运动神经元疾病呢?

诊断和鉴别:

根据发病缓慢隐袭,逐渐进展加重,具有双侧基本对称的上或下、或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症状,而无客观感觉障碍等临床特征,并排除了有关疾病后,一般诊断并不困难。

本病脑脊液的压力、成分和动力学检查均属正常,少数患者蛋白量可有轻度增高。虽有肌萎缩但血清酶学检查(磷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多为正常。患肌的针电极肌电图可见纤颤、正尖和束颤等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宽、波幅高、可见巨大电位,重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的募集明显减少,作肌电图时应多选择几块肌肉包括肌萎缩不明显的肌肉进行检测,有助于发现临床下的肌肉病损,少数病人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可减慢。有条件时可作脊髓磁共振象检查,本病可显示脊髓萎缩。

如何鉴别下运动神经元疾病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亦称中枢性瘫痪,是由皮层运动投射区和上运动神经元径路(皮层脊骨髓束和皮层脑干束)损害而引起。因瘫痪肌的肌张力增高,故又称痉挛性瘫痪或硬瘫。因为纤维束的纤维和细胞排列得相当紧密,故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多为广泛性的,波及整个肢体或身体的一侧。

(一)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ks.TIA) 是指一时性脑缺血引起的一种短暂而局限的脑功能丧失。其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特点是症状突起又迅速消失,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并在24小时内缓解,不留任何后遗症,可反复发作。

(二)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 是指原发于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出现典型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患者有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史,以55岁以上中老年人居多,多在动态和用力状态下发病。出现前数小时至数日常有头痛、眩晕及意识混浊的先兆症状。起病急,进展快,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早期呕吐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脑脊液压力增高,80%脑脊液中混有血液,50%患者呈血性外观,CT检查可见颅内血肿高密度阴影。

(三)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obosis) 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常于安静状态下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和体征,25%患者有TIA病史。起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发展,多见于动脉粥样硬化,也可出现于动脉炎、血液病等。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障碍。脑脊液检查正常,脑部CT或MRI检查可显增示梗塞位置和范围。脑血管造影可显示病变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是指来自身体各部的栓子,经颈动脉和椎动脉进入颅内,阻塞脑血管,引起脑功能障碍。其特点是有栓子来源的原发病,如风湿性心瓣膜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心肌梗塞、心房纤颤等。起病急骤,多无前驱症状,症状于几秒钟或几分钟达高峰。神志多清楚或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局灶性症状明显,多表现为颈内动脉受累症状。脑脊液无明显变化,CT检查见与动脉分布一致的低密度区,脑血管造影可见血管闭塞。

(五)脑肿瘤(intracranial tumor)大脑皮质运动区肿瘤可引起对侧肢体局限性癫痫作和不同程度的瘫痪,额叶、顶叶与颞叶肿瘤有时也可呈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表现,脑干肿瘤常引起交叉性瘫痪。多数起病缓慢、有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的“三主征”以及肿瘤所在部位的局部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细胞数正常。但颅内压增高者禁忌腰穿,以免并发脑疝。CT和MRI检查可以确诊。

(六)急性脊髓炎(acute mgelitis) 多见于青壮年,起病急骤,有一般感染及脊髓横贯性损害的症状和体征,脑脊液中蛋白及细胞增加。肢体瘫痪先呈驰缓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脊髓休克现象)。数周后脊髓休克现象逐渐减退,肌张力与腱反射恢复增高,并出现病理反射。大小便潴留变为失禁,出现反射性排尿。

(七)脊髓蛛网膜炎(spinal arachnoiditis)起病可急可缓,可因感染、外伤、yao物鞘内注射,脊髓或脊椎病变等继发。可先有发热或感冒等症状,随后出现神经根性疼痛与脊髓压迫症状,表现为截瘫或四肢瘫,同时有感障碍与括约肌功能障碍。本病常有特征性的多个病灶的表现;病程较长;病情可起伏不定,时有缓解与复发。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多,白细胞增多或正常。脊髓碘油造影可显示部分或完全阻塞。

(八)脊髓与椎管内肿瘤 髓外肿瘤早期症状是神经根性疼痛,可因咳嗽、大便和用力而加剧。随着疾病进展出现脊髓受压症状,下肢远端发麻、感觉异常,逐渐向上发展而达到病变平面,同时出现截瘫或四肢瘫。髓内肿瘤疼痛症状少见,常产生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和早期大小便失禁。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可呈蛋白一细胞分离。椎管有阻塞现象。脊髓X线摄片、脊髓碘油造影和CT检查有助于诊断。

(九)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e lateral slerosis) 本病突出的病理现象是皮质延髓束与皮质脊髓束的变性,脊髓前角细胞的丧失,以及脑干运动神经核的损害。临床上常以一侧局部小肌肉萎缩、无力开始,逐渐波及对侧,并向上蔓延至前臂、上臂与肩带肌肉,二上肢肌力减退,受累肌群常有明显的肌束颤动。随着上肢肌萎缩进展,下肢逐渐出现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与锥体束征。后期常出现进行性延髓麻痹症状。

(十)脊髓空洞症(syringomgelia)当空洞累及锥体束时,出现受累脊髓节段以下的肢体无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其瘫痪多数两侧不对称。并有半马褂,马褂样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消失,触觉及深感觉相对正常。脊髓碘油造影可见脊髓病变部位脊髓肿胀,CT或MRI检查明确显示病变脊髓肿胀,脊髓内有条形束腔。

(十一)散发性脑炎(sporadic encephalitis) 是神经科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亦称周围性瘫痪。是脊髓前角细胞(或脑神经运动核细胞)、脊髓前根、脊周围神经和脑周围神经的运动纤维受损的结果。

如何鉴别下运动神经元疾病

(一)急性脊髓灰质炎(acute poliogmyelitis)起病多有发热、咽痛、纳呆、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症状。一般在发病第3~5天,热退后出现肢体瘫痪。瘫痪多见于一则下肢,亦有双侧下肢或四肢受累,呈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肌张力松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感觉存在。脑脊液中细胞数增多,蛋白含量轻度增高。

(二)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炎(acute infectious polyneuritis)又称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或格林一巴利(Guillain-Barre)综合征。病前1~3周内常非特异感染史。呈急性起病,先有下肢肌力减退,很快向上发展,于1~2日内出现四肢瘫。瘫痪呈弛缓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有按压痛。远端肌肉萎缩,无明显感觉障碍。常伴有颅神经损害,以一侧或双侧面神经损害多见。严重者可有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延髓麻痹的症状,并可有呼吸肌麻痹。脑脊液呈蛋白增高而细胞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三)臂丛神经炎(brachial plexus nearyitis)急性起病,上肢疼痛为本病的特点,首先在颈根及锁骨上部,以后迅速扩展到肩后部、臂及手,疼痛开始为间歇性,以后转为持续性。多在1~2周内消失。受累的上肢肌力减弱,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手和手指的浅感觉减退,肌肉萎缩不明显。查体时可见神经干有压痛,其特征是:上臂丛受损主要表现为上臂瘫痪,手及手指肌功能正常;下臂丛受损主要表现为上肢远端瘫痪,手部各小肌萎缩呈“鹰爪手”,前臂与手的尺侧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肌电图有失神经电位,运动单位减少,多相电位增多,时程延长。

(四)多发性神经炎(polyneuritis) 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怀末稍型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植物神经障碍。其瘫痪的特点表现为肢体远端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依神经受累的轻重,可为轻瘫至全瘫。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踝反射的减低常较膝反射为早。肌肉可出现萎缩,其特点是远端重于近端。肌萎缩下肢以胫前肌,腓骨肌,上肢以骨间肌,蚓状肌,大、小鱼际肌为明显,可出现手、足下垂,行走进可呈跨阈步态。

(五)桡神经麻痹

桡神经麻痹的主要表现是腕、手指及拇指不能伸直外展,即腕下垂,拇指和第一、二掌骨间隙背面感觉减退或消失。按损伤部位不同,出现不同影响,腋部损伤时除腕下垂外,因肱三头肌瘫痪而肘关节不能伸,因肱桡肌瘫痪而前臂呈旋前位不能屈曲肘关节,如在肱骨中1/3损伤时,则肱三头肌功能良好。当损伤在肱骨下端或臂1/3时,肱桡肌、旋后肌、伸桡肌功能保存,前臂中1/3以下损伤时,仅有伸指功能丧失,而无腕下垂。如损伤在腕关节,则可发生运动障碍的症状。

(六)尺神经麻痹(palsy of ulnar nerve) 尺神经麻痹时,手指桡侧偏斜,向尺侧外展减弱及小指的运动障碍,小鱼际肌及骨间肌萎缩。手掌及手背的尺侧及整个小指和环指的尺侧半部感觉障碍。

(七)腕管综合症(caypal tunnel syndrome) 可因骨折、外伤或腕部横韧带增厚压迫正中神经引起。主要表现为手指屈出功能减弱,拇指、食指不能弯曲,拇指不能作对掌动作,大鱼际肌明显萎缩。第1~3指与第4指的一半、手掌桡侧感觉障碍。有局部皮肤干燥、变冷、指甲变脆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八)腓总神经麻痹(paralysis of common peroneal nerve)受伤后产生腓骨肌及胫骨前肌群的瘫痪。表现为足下垂,足和足践不能背屈,用足跟行走困难。步行时,举高足,当足落地时足尖下垂后整个足底着地,类似鸡的步态,称为跨阈步态。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感觉障碍。

(责编:张琴琴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运动神经元病如何诊断检查

运动神经元病: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1.神经电生理肌电图呈神经原性改变。静息状态下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有时可见束颤电位;小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大、多相波增加,大力收缩呈现单纯相。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运动诱发电位有助于确定上运动神经元损害。2.肌肉活检有助于诊断,但无特异性,早期为神经原性肌萎缩,晚期在光镜下与肌原性肌萎缩不易鉴别。3.其他腰椎穿刺压力正常,奎肯试验椎管无梗阻。脑脊液蛋白、细胞数多正常,只有少数蛋白含量略高。偶有IgG、IgA增高,在疾病进展期,常有尿内肌酸排出量增多。肌酸磷酸激酶活性可轻度异常,MRI可显示部分病例受累脊髓和脑干萎缩变小。4.诊断根据中年以后隐袭起病,慢性进行性病程,表现肌无力、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伴腱反射亢进、病理征等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征象,无感觉障碍,典型神经原性改变肌电图,通常可临床诊断。鉴别诊断:(1)颈椎间盘病变常由于椎间盘压迫脊髓而产生症状,其临床表现为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上肢为上或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一般无延髓症状,常有上肢的根性疼痛,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颈椎X线片、脊髓造影、脊髓CT扫描或磁共振成像均有助于诊断。(2)脊髓空洞症本病首发症状也为手部小肌肉萎缩、肌束颤动。也可出现舌肌萎缩及锥体束征。这与运动神经元病相似。但其症状的不对称性和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可与之区别。(3)良性肌束颤动部分正常人也可出现广泛的粗大的肌肉束性颤动,但发生肌束颤动的肌肉没有无力症状,亦无萎缩现象,肌电图没有去神经改变,可资鉴别。(4)上肺尖肿瘤可以出现手部小肌肉萎缩,且伴有显著的疼痛症状,有颈交感神经麻痹症候群。X线摄片及肺CT扫描可显示肿瘤位置及对脊柱的侵蚀。

Q:运动神经元病在服用利鲁唑片的同时可以服用力奥来素片吗?

运动神经元病虽然难治,但并不是不治之症,运动神经元能否治好,在很大方面取决于治疗的医院和运用的治疗方法。目前治疗运动神经元病最好的方法是顺势疗法。顺势疗法治疗肌萎缩、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等症效果显著

Q:请问运动神经元病如何治疗?

运动神经元病主要以西医的方法进行治疗,如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干扰素,卵磷脂,睾酮,半胱氨酸,免疫抑制剂以及血浆交换疗法这些治疗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