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孕妇突然在家分娩怎么办?

家庭医生在线 2013/11/13 10:20:54

  孕妇突然在家分娩怎么办?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无论是准妈妈还是家人都应要沉着应对。良好的心态才能冷静面对突然临产的状况。今天小编就来教两招,教你如何面对突然分娩。

  孕妇突然在家分娩怎么办

  心态上,从容放松平躺。这个时候,不仅产妇要保持镇静,家人也应该从容面对。一方面,迅速打电话到医院进行求助,另一方面,迅速地帮产妇找好平躺的地方,垫高臀部,如果时间允许,用清洁剂或肥皂水清洗会阴部。

  呼吸上,哈气而不是用力。对产妇来说,当胎儿头部生出后,告知产妇哈气(而不是用力),必要时反向压迫,以免胎头生出过快。如果当胎头娩出后,从脖子及下巴轻轻向上挤压,从鼻子部位轻轻向下,以挤出胎儿口腔内黏液和羊水。

  动作上,保证分娩步骤正确。准妈妈在分娩过程中,家人不要尝试用牵拉脐带方法娩出胎盘。如果在医生到来前胎盘已经娩出,用毛巾把它包住,并放到高于婴儿位置水平,千万不要随便把脐带剪掉。

  环境上,保持干净不感染。在产妇分娩之前,应该在臀部下面垫上干净的毛巾,用报纸、毛巾等杂物保持分娩地面干净。而在宝宝出生之后,应该用干净的衣物把婴儿包住。同时,注意为产妇和婴儿做好保暖工作。

  那么,孕妇在家突然分娩要注意什么呢?

  孕妇突然在家分娩的注意事项

  给产妇处理突然分娩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无菌操作。而且为了有效的防止新生儿出现破伤风,宝宝出生之后需要马上请医生给新生儿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再进行脐带结扎时,最好是可以用消毒过的线在脐带靠近婴儿肚脐的根部位置,先绕一圈把脐带扎紧,然后用线打两个死扣,再绕一圈然后再打一个死结。这之后还要在靠近母亲这边距第一道结扎线一寸多的位置,再用线进行结扎,而且也要认真的打好死扣。在两道结扎结的中间位置慢慢的把脐带切断,同时还要用消毒布包扎脐带断头的位置。

  胎盘一般都是会在15-30分钟内娩出,如果是很长时间仍未娩出,这时候一定要多注意了。

  准爸爸妈妈们,及时突然在家分娩也不可慌乱哦。

(责编:方徽雯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孕妇临产症状

产兆即分娩起头前诞生的预兆,如子宫联接、见红、破水,与其诞生产兆,应按时到医院去,等候分娩的到来。分娩前症状-子宫联接(即宫缩),起头是不规则的,强度较弱,日趋变得有章程,强度越来越强,维护时间延长,间歇时间减短,如间歇时间在2—3分钟,维护50—60秒。当子宫颈缓慢张开时,阴道会排放少量带血的粘液.分娩前几天或几小时,阴道突然流出稀薄的液体,量可多可少,称为破水。应立即平卧,送选择好的分娩医院检查。分娩前症状-在医学上,有了产兆,还不是正式临产,还要有一个过程和其间时间,每个人的事件反差,进去临产时间长短不一。  

Q:分娩前的征兆都有哪些呢?怎样的宫缩才算是真正的分娩征兆呢?

产兆即分娩开始前出现的征兆,如子宫收缩、见红、破水,如果出现产兆,应及时到医院去,等待分娩的到来。宫缩:子宫收缩(即宫缩),开始是不规则的,强度较弱,逐渐变得有规律,强度越来越强,持续时间延长,间隔时间缩短,如间隔时间在2—3分钟,持续50—60秒。见红:当子宫颈慢慢张开时,阴道会排出少量带血的粘液。破水:分娩前几天或几小时,阴道突然流出稀薄的液体,量可多可少,称为破水。应立即平卧,送选择好的分娩医院检查。临产:在医学上,有了产兆,还不是正式临产,还要有一个过程和一段时间,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进入临产时间长短不一。临产的主要标志:
1.有规律性的子宫收缩,间隔4—5分钟,持续50—60秒,有一定的强度,孕妇感到一阵阵腹痛,子宫发紧发硬,逐渐加重,变频。
2.胎儿的头逐渐下降。

Q:分娩要注意什么

1、一忌怕  很多孕妇对分娩有恐惧感,害怕疼痛和危险,临产期越近,越是紧张。其实,种害怕完全没有必要。分娩几乎是每妇女必经的一“关”,事到临头,人人都能承受。现代医学发达,分娩的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分娩手术的成功率也近于100%,一般不会出现意外。  2、二忌累  临产前,工作量、活动量都应适当减少,应该养精蓄税,准备全力以赴地进入临产过程。  3、三忌粗  妊娠末期不可粗心大意。要避免长途旅行和单独外出,以免突然临盆,措手不及。  4、四忌忧  临产前要精神振作,情绪饱满,摆脱一切外在因素的干扰,“轻装上阵”。尤其不应该顾虑即将诞生婴儿的性别,亲人也不应该给孕妇施加无形的压力,免得给孕妇带来沉重的心理,使分娩不顺。  5、五忌急  到了预产期并非就分娩,提前17天、过后10天都是正常的情况。孕妇既不要着急,也不用担心,因为这样都无济无事,只能是伤了自己的身体,影响了胎儿的发育。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