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孕妇在家急产怎么办?

家庭医生在线 2013/11/6 9:43:10

  孕妇在家急产怎么办?如果准妈妈还未到医院待产就出现见红或羊水破了等分娩先兆,已经来不及到医院进行生产。这时要怎么办呢?准爸爸快来学些应对急产的方法吧。

  孕妇在家急产怎么办

  冷静处理

  产妇还在家中时,胎儿已经迫不及待地探出头,产妇和家人的紧张心情可想而知,但此时要努力做到不要慌张,冷静下来,再进行适当的应对处理。

  空出平坦地方

  首先在一个平坦的地方,铺上干净的浴巾或其他干净衣物,让产妇以最舒服的姿势,平躺或蹲坐准备将孩子生下来。

  产妇用力

  产妇接着慢慢用力,准备将孩子娩出,协助者要准备好干净的毛巾,接住婴儿。

  剪破羊水

  如果胎头娩出时,羊水尚未破裂,协助者可以用指甲或剪刀,小心将羊水弄破,让婴儿顺利娩出。

  迎接宝宝

  胎头娩出后,身体接着出来,因为婴儿身上有羊水和胎脂,所以身体会很湿滑,此时,要注意接住婴儿,小心掉落。

  哭声

  胎儿娩出后,要尽快以干净毛巾擦拭婴儿脸部和身体,并观察是否有哭声,或马上将婴儿倒抓起来,使他哭出声音,再把婴儿适当包裹。

  剪脐带

  接着用橡皮筋或干净的绳子,在距离婴儿肚子5厘米以上的地方,将脐带绑紧,再用干净的剪刀剪断脐带。

  娩出胎盘

  孩子出生后没有多久,胎盘会接着娩出,此时,可用盆将胎盘装起来,带到医院检查胎盘是否完全娩出。如果胎盘没有娩出,可暂时不用处理,等到医院后由医生处理。

  哺喂母乳

  胎儿娩出后,为预防温度过低,应用干净的大毛巾将孩子小心包好,此时,可以将他放在母亲身上,让他立即吮吸乳头。

  医院处理

  帮母亲大致清理完后,就可以将母亲和婴儿尽快送到医院,让医院接手后续的处理。

  哪些情况下,孕妇容易出现急产现象呢?

  容易急产的状况

  有生育经验的产妇或前胎也是急产。急产的状况最容易出现在有生产经历的产妇身上,也就是说生二胎会容易急产。这是由于有生育经验的妈妈的子宫颈容易扩张的缘故。此外,若前胎也有急产现象,这胎急产的发生率也会升高。

  曾经接受过不孕症的治疗。接受过不孕症治疗的女性,急产发生率较一般人为高,或许是因为接受不孕症治疗者本身可能有子宫构造异常,使得生产过程风险较高的缘故。

  胎儿生长迟缓。胎儿体重过轻,小于2.5千克,也容易出现急产。

  孕妇在家急产怎么办?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要冷静应对哦。

(责编:张琴琴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为什么妈妈生二胎容易急产?

急产分娩也叫“急产”,整个分娩全程,从腹痛开始到生产结束,总产程不足3小时,整个分娩过程由于软产道无阻力,宫口迅速开全,导致产程异常迅速。准妈咪急产事件在网上频频被报道,特别是生二胎的准妈咪发生急产的概率更高。为什么妈咪生二胎容易发生急产呢? 首先来了解临床上引起急产的原因:怀孕29~36周时, 18岁以下或40岁以上的孕妇容易发生急产;其次孕妇如果患有贫血、甲亢、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也可能会导致急产;另外如果胎儿体重过小、胎位不正或者是胎盘位置低等异常情况下也可能会引起急产。如果经产妇,骨盆相对宽大,软产道比较松弛,胎儿体重比较小的情况下容易引起急产;如果胎先露部位低下,在外出坐车,旅途劳顿之后也容易发生急性早产。 因此,一定按照要求定期进行产科检查,在产前诊断过程中如果发现胎儿体重较轻或有早产可能性的孕妇,一旦进入产程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分娩,所以一旦有临产预兆尽快联系医院。 如果急产开始了,来不及去医院的话,在家中一定要做好产妇和新生儿的处理,防止因为急产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为了避免胎儿头冲出产道太快,使产道和会阴严重撕裂裂伤,丈夫需要用小毛巾压住产妇会阴,另一手挡着胎儿,并稍微向上引导,减缓胎头挤出阴道口的速度。 分娩后几分钟可以自行按摩腹部,将子宫推到肚脐以下,减少产后出血。在急性分娩过程中一定注意保护新生儿,避免掉到地上。另外,将脐带对折,用橡皮筋或绳子绑紧来阻断血流,如果有消毒设备,消毒后剪断脐带。但是一般不建议自行剪断脐带,因为如果处理不当,细菌就会通过脐带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性感染,导致新生儿败血症。

Q:急产是指总产程在多少小时

急产是指初产妇总产程在3个小时内结束分娩。急产是产力异常的一种表现,是子宫收缩过强导致。急产对孕妇和胎儿都会造成危害。急产容易导致产妇的软产道撕裂, 甚至会发生子宫破裂;急产分娩不能做好充分的接生准备,新生儿容易引起骨质和感染,子宫过强收缩也容易引起胎儿缺氧。

Q:突然破水了急产应该怎么办

你好,这个羊水破裂的情况下需要积极住院分娩。一般情况下需要住院分娩的。这个不需要担心。不要担心或者急躁。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